归国学生
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白”曾在他的音乐书中写道:“正月里,家家过年,元宵亮灯,月圆人满,花箱遍地,鞭炮齐鸣,使人游街。”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春节的生动写照。据传说,这个节日是在中国尧舜时期举行的。
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也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年初过春节的习俗。但当时的历法是以“观时”为基础的,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4年汉武帝元年,中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农历正月为一年的开始。从此,农历新年的习俗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个节日才改为春节。?
春节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年12月30日,它挨家挨户,觅食人肉,捕杀生灵。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年来到了一个村庄,碰巧两个牛仔在争夺一根牛鞭。“年”突然听到半空中有鞭子的声音,害怕地跑开了。
它逃到了另一个村子,看见一件鲜红色的衣服在门前晾晒。它不知道是什么,就掉头跑了。后来,他来到一个村子,往一户人家的门里看,看到里面灯火通明,头晕目眩,只好夹着尾巴又溜走了。由此,人们认识到了“年”怕闹、怕红、怕光的弱点,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抵制,于是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庆祝新年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1,贴春联?
春联又叫门联、春贴、对联、对联、桃符等。它们以工整、对偶、凝练、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这种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春联专著《春联的故事》论述了春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反串、春条、斗方。
“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贴在门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方志》:除夕之夜,各方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天亮,这就是所谓的“守岁”。?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一切恶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
这种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守岁》诗:“寒辞冬雪,暖带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习惯在除夕守年迎新。在古代,守岁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在午夜。?
3.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们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以及结婚、建房、开业等。,应该燃放鞭炮来庆祝和交好运。目前,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姚、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生产的鞭炮颜色多,质量高,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各地。?
4.新年快乐?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愿来年好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由同一个族长带队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团拜”。因为在家里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精英和学者就用贴纸互相祝贺,从而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是燕京年记载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
扩展数据:
在古代,就有了树干分支历法和一年中的年份的雏形。据古代文献《三童鸣会》记载,“帝首支名以岁定”。树干和树枝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的出现,这种历法是用来用数字计算年龄的。?【16】在《七月诗话》中,记载了收割后人们酿酒宰羊的聚会场景。“稻子在十月收割,所以用春酒来庆祝长寿。.....十月洗地,...杀了羔羊,...并永生。”
在汉代,祭祖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莽的《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初一为正日。向你的妻子和祖先鞠躬。”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期,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据晋代周初写的《地方风俗志》记载,除夕之夜,大家互赠礼物,称为“喂年”;老少聚在一起,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常年沉睡,等待黎明,叫做“守龄”。
到了唐代,人们除了登门拜年之外,还发明了一种“新年贺卡”。唐太宗李世民用红色金箔做了一张贺卡,作为御书“庆天下”送给大臣们。这种形式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改为梅花文具。当时,这种“新年贺卡”被称为“飞卡”。
宋朝的人开始在春节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槽”。在宋代,它被广泛用于用纸包裹火药制作鞭炮。除夕和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东京梦华录》说:“是夜,山中禁鞭炮,外闻其声。”到了明朝,灶神、贴门神、年夜饭、十五元宵都流行起来了。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非常豪华。皇帝有写下祝福并送给大臣的习俗。中国新年直到元宵节才结束。猜灯谜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一种新的历法,传统的中国新年不再是一个节日。在礼仪方面,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仪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仪”。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