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及其注意品质的培养。

严敬(常熟东南小学,常熟215500)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忽视了小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可能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实施赏识教育的原因以及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生;心理素质一、前言(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说:“成功的因素不在于智力、教育等。,而在于你是否具备自信、事业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21世纪创新人才的通行证。然而,在当前我国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且,目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当令人担忧。小学生是不成熟的人,需要发展,需要成熟。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下,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更多的父母不懂得爱孩子。有些家庭顺从孩子的要求,注重持续的物质满足。于是,过度的溺爱和无止境的满足,逐渐让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甚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当孩子犯错时,根植于大脑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要打器械”等传统观念会影响家长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如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所有上学前觉得自己是“好孩子”的同学,都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所取代,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变得暗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我们忽视了对孩子生活中无形生命的关爱。主观上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但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孩子,不了解孩子,这种爱客观上就成了一种束缚。所以,教育离不开爱,但光有爱是不够的。“赏识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心和爱护,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始终相信孩子“能行”的教育方式。在国外一些国家,“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贯彻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教育方法,它已经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可以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既有上进的信心,又有上进的动力,能够在希望中成长。[1] (2)基本概念的定义1。欣赏欣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认可他人的才华或作品的价值,并给予关注或赞美。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何时发生都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目前,直接讨论赏识教育的专著和论文并不多。从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来看,周弘的思想主要是在他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的。即赏识教育是教会孩子学会说话和走路的教育。[2](临2) 2。心理素质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智力素质:即思维的五性、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深刻性和判断力。二、情感素质:对创造和创新充满热情,情绪稳定而持久,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善于运用新的思想和创新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兴趣和动力:对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中心的兴趣。四、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第五,性格: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责任感、正义感和牺牲精神。(三)研究角度、内容和方法首先,从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角度,探讨了将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赏识教育是培养心理素质的一种实践方法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第三部分阐述了实施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4)传统教育中研究的意义更多的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近年来,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相当令人担忧,已经开始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培养儿童心理素质的一种可能途径。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欣赏,孩子往往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感,有利于孩子接纳自己,内化和巩固良好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律和自我监控能力。二、赏识教育为什么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实践方法的原因(1)它是由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所决定的。心理学基础赏识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强化理论、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过去被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被强化或惩罚的行为更容易发生。赏识教育从强化理论入手,主张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体验“我能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七层次理论。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前三个层次绝大多数都能满足,但一般来说,学校最缺乏的需求是爱和自尊。【3】赏识教育的方法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从而为他正确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估计的成功概率×成功的激励价值。赏识教育首先对每一个学生寄予期望,以激发学生的期望动机。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实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争当第一。动机理论主要关注成就动机,即学生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倾向。赏识教育主张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2.教育学基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学校,都主张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然和谐地成长。可以说,赏识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成果,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是成长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教育的定位是让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和谐发展,学会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总之,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让教育更人性化。(2)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决定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处的欲望是获得他人的欣赏,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孩子最深层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是被别人欣赏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对自身稳定性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4] (P.4) (3)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爱是什么?是艺术还是快感?”【5】每个人都想被别人爱,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但爱是抽象的,爱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言行或表达,才能被人感受到。欣赏是爱的艺术在教育中的一种尝试。它试图在爱的指引下发现和认识儿童,从而达到解放和发现儿童的目的。[6] (P.7) (4)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近期目标——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中期目标——促进儿童主动发展;长期目标——让孩子在欣赏中学会欣赏:欣赏生活,和谐生活。”[6] (P.61-67)首先,赏识教育的短期目标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人向上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其次,促进孩子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学习,学生才能真正得到生动的发展。最后,爱只能在平等中给予和交换。我们意识到:“老师的爱让我学会爱学生,我的爱也会让学生去爱别人,这样爱才能延续。”[7] (P.169)我相信,以爱育爱,以欣赏育欣赏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相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三、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1)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赏识有着一张稚气面孔的孩子是所有学生中最渴望的群体。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发现老师无意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誉。额头上的小红花,公告栏上的小红星,都是荣誉的象征,孩子总会很骄傲地向父母炫耀。因此,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以获得老师、家长甚至其他学生的表扬。他们在不断的鼓励中改进自己的行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说古代教育的尺子是用来鞭策和激励学生的,那么赏识教育就是挂在心上的一把无形的尺子。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是用满满的爱去尊重和欣赏学生,去解锁学生压抑的心灵。1.善于倾听,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人们常说:“当学生对你耳语时,你的教育真的很成功。”[7] (P.35)其实,只有把学生当知己,当朋友,真心欣赏,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烦闷和不快向你倾诉。小学生正处于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好奇、贪玩、任性是他们的短板,难免会犯错,不经意间成为老师办公室的常客。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被老师批评指责的时候总是喜欢争辩,而老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的表现,所以就更加打压学生。学生们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实际上他们内心还是愤怒的。本来老师是想通过严格的教育来唤醒学生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相反。做错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很大,自卑,自责,不知如何与人沟通。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只是老师的倾听。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尊重,即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而倾听是尊重成绩优秀学生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一边听,一边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们发泄完了,心里就平静多了。这时候,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给予及时的指导。在理解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我管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同时,我由衷地赞美同学们在自我挑战中的进步。我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用鼓励来强化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2.承认差异,帮助学生重拾自信。俗话说十指必有长短。学生之间自然有差异。作为老师,在面对那些积极学习的学生的同时,也要面对其他人。他们学习不那么积极,但是特别调皮。往往需要2~3次的时间,但不一定有效。这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后进生”。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同学,一些后进生甚至被安排到角落附近的座位,学生们称之为被遗忘的角落。老师对此无能为力,学生投来冷漠的目光,渐渐地他们真的被温暖的集体遗忘了。事实上,对于后进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常规的严格管理,甚至没完没了的补课或增加作业,都不利于改变现状。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保持“无条件的关怀”,因为让孩子在温暖、爱、同情、关心、尊重等人际关系中得到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这包括老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老师对学生的高度包容。所谓“无条件的爱”,就是不管学生什么样,学得怎么样,老师都要给予关心和爱护,而不是嫌弃和冷漠;所谓“宽容”,就是当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时,教师要宽容,耐心地期待和帮助他们反思和进步。按照崔老师的说法,要教育好后进生,必须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以心换心的过程。只有寻找闪光点,欣赏闪光点,让他们摆脱自卑,建立自信,才能真正改造他们。李子琳是我班上的学生。因为脑瘫,走路不方便,有些自闭症患者在班里没有朋友。在每个人眼里,李子琳完全是个怪人。但他会主动把老师改好的作业本分发给同学,还不忘说一句“这是个错误,请赶紧改。”后来老师主动让他分发书籍,并在班会上表扬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大家第一次给他热烈的掌声。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他开始有了朋友,也逐渐融入了群体。仔细回想,原来他所有的叛逆行为,其实都是感受不到大家的爱,渴望用对立的行为掩盖自己的自卑,吸引大家的注意。同样的赞赏,如果对优秀生是1,对后进生就是100。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都是推动他们进步的强大动力。欣赏的力量在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重拾自信,走向成功。3.讲究技巧,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有些老师认为只有严格才能对学生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生硬的态度,一味地责骂、训斥学生,把严格和鼓励、表扬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强调正面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的表扬,没有批评,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赏识教育也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服从学校的管理。只是与传统教育相比,赏识教育以“赏识”为前提,更注重“知”,即代表教育者对儿童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相对于“赏识”是变化的、多元化的。心理治疗师詹姆斯·温德利(James Windley)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无法找到自己的满足感,但过度的批评更有害。”可见,只有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主张“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在公开场合,批评要针对个人”;特别是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批评中示爱,在有进步的时候及时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