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总结和评价中学生自信心问卷

一,优生与差生学习差异的认知因素分析

虽然影响学习成绩的认知因素很多,但目前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

(一)知识水平的差异

任何人脑子里的知识都是以一种逐渐积累的方式学来的。千里之行,靠的是“积跬步”。由于种种原因,资优生和差生在知识积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量的,也是质的。

1.知识上的差异。某一领域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伴随着该领域积累知识的不足。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对优等生和差生的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优等生的正确率为85%,差生的正确率为19%。知识积累不足给后期学习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影响相关知识后期学习中的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对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你头脑中相关的知识块越多,你的短时记忆能力就越强。阅读理解实验也证明,学生对所读文章的主题越熟悉,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就会越好。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研究证明,短时记忆能力越强,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就越强。

学科知识的学习是系统的,积累的。如果之前的知识掌握量不足,基础知识有漏洞,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学习出现障碍。所以在帮助差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漏失,及时弥补,避免重积累。

2.知识素质的差异。优等生和差生不仅在掌握的知识量上有显著差异,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上也有质的区别。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概念掌握水平差异明显。差生能背出一个概念的定义,但只是字面理解定义,并没有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很肤浅的认识。他们也可能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造成对概念的曲解。他们抓不住相似概念的区别,对概念的理解模糊。做习题时,我们不是用科学的概念去思考,而是机械地照搬老师的例题来回答习题。

(2)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同。优秀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所以思维敏捷,在思维上显得“敏捷”,这是因为“熟能生巧”。而差生之所以“慢”,是因为基础知识技能不精通。

(3)知识组织化程度不同。脑子里的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但不应该是积累起来的。头脑中的知识要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有序化。资优生和差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差生头脑中的知识点是罗列的、横向的、堆砌的,而优等生头脑中的知识点是有机结构的、按层次排列的。再比如,在一项研究中(Chi et al .,1982),要求被试对24个物理问题进行分类。于是,“新手”(刚学了一学期物理的大一新生)倾向于根据表面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把所有的“斜面”和所有的“弹簧”归为一类;而“专家”(物理学博士生)则根据物理定律将一些“斜率”问题和一些“弹簧”问题进行分类,理由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理运动”。本研究中,20个物理项(包括斜率、质量、摩擦力、能量守恒、加速度等。)呈现给受试者,受试者被要求在读完这20个术语后,在三分钟内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原来“新手”首先回忆的是那些具体的、表面的术语,最后才提到与物理定律相关的术语。这位“专家”首先提到了与物理运动规律相关的抽象术语(如能量守恒、牛顿定律),然后描述了牛顿定律的适用条件:如果有加速度,则使用牛顿第二定理;如果没有加速度,合力为零,就用牛顿第一定律。

.....最后,提到了表面特征的具体术语,如坡度、高度、长度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差生不像资优生那样善于用抽象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指挥具体的、生动的知识。这些知识结构的差异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决定了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

(二)学习策略的差异

毫无疑问,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测量了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九种学习策略:①组织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和组合;(2)收集信息: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3)复述记忆:通过实践活动,努力记住所学的材料;(4)寻求社会帮助:尽量寻求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帮助;⑤复习:复习课文和笔记;⑥自我评估和诊断:检查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或质量;⑦目标和计划: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的计划;(8)记录与自我监控:记录学习情况以监督学习目标的完成,及时调整学习进程;⑨环境建设:尽量选择或安排有利于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适宜环境。其中,前五个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策略,后四个是关于学习过程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

根据每种策略的具体表现,研究人员编制了一份包含36个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习策略得分与学生学习成绩(初一、初二年级期末语文、代数、几何、物理、英语、历史、政治、生物、地理9门学科全市统考平均分)显著相关。差生和优生的比较表明,在学习方法上有显著差异(P < 0.05),但在学习自我调节方面,测试结果有更显著的差异(P

本研究证明,学优生和差生在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尤其是自我调节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思维策略的差异

优生和差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和思维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造成优生和差生显著差异的认知因素的研究刚刚起步,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

二、优生与差生学习差异的人格因素分析

(一)非智力因素研究

(三)人格健康的差异

有些学生的性格适应不良与学业失败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不仅人格适应影响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也会影响人格适应。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学业失败和挫折对学生的人格适应产生如此恶劣的影响。一系列研究表明,学生的人格适应与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或年级适度相关。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很少出现人格适应问题,通常表现出自我整合度高、独立性强、成熟等特征。

性格失调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易怒、爱捣蛋、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志向水平低等。这类学生缺乏自信,感到焦虑,对挫折的容忍度低,有退缩反应(回避那些他们认为可能使自己受到批评或嘲笑的学习任务,经常回避困难的学习情境)。这些学生人格不成熟,往往表现为缺乏责任感、独立性和长远目标,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无法延缓快感需求的满足,对复杂的学习任务缺乏坚持性。因此,如何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健康人格教育,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对贫困生的教育措施

我们知道,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许多优秀的教师从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上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和预防差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部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四种有效的贫困生教育措施:案例分析、策略训练、挫折教育和合作学习。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分析具体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出问题所在,提出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案例分析的具体实施方法是: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例如,

答题练习、自学课本、背诵问题答案),让几个资优生和几个差生在老师面前逐一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大声思考),研究者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过程,并对资优生和差生的思维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资优生的学习或思维策略,找出差生的策略缺陷。一项关于中国平面几何思维策略的研究采用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

(2)策略培训

这里所说的策略训练,是指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策略(包括接受知识的学习策略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大规模提高。

认知策略的训练主要采用两种形式:讲课和过程比较。

教学训练法是指教育者事先通过对优生和差生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有效的认知策略,然后编写训练教材。在实际训练中,老师先用例子讲解成功的思维策略,然后让学生练习。在更好地了解有效认知策略的使用后,最终进行元认知自我监控训练。在上述平面几何思维策略的研究中,在第二阶段,研究者以讲座和训练的方式对四所学校的五个实验班进行了平面几何思维策略的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过程比较法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使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专家”的过程进行比较,从而体验自己在“方法”上的不足,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方法。这里的“专家”的想法可以是该学科真正的专家的想法(例如,教学专家在其著作中阐述的想法),也可以是教师或天才学生的想法。思维对比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在教授新的思维技能之前,让学生自发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然后体验或口头表达自己使用了什么方法。最后,教师优先考虑“专家思维”(或者看参考书中提到的观点),切不可在学生亲身体验之前,就把有关“专家方法”的事情讲个水落石出。

实施这一措施的另一种方式是将优秀学生和差学生配对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向学习小组提出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对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想法,互相学习。最后,学习小组向老师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实验证明,经过10-12次训练后,参加过这种训练的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学习更加自信(布鲁姆& amp;布罗德

呃,1950).用这个措施去学习训练,不仅是对差生的补救,对优秀生也是有益的。对于优生来说,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这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优生学通过和别人的方法比较,会发现自己的“聪明”,从而使好的想法的利用从自发过渡到自觉。而且还能提高资优生的助人精神、合作精神和自我价值感。

挫折教育

差生在学习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很难坚持学习,更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和无助感,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成绩越差,越不想学,成绩越差。

因此,必须在加强认知训练的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的教育,注重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它是教育贫困生承受挫折的有效综合措施之一。根据当代心理治疗理论,“知-行-情”教育模式是挫折教育的理想方法。

这里所说的“知”,指的是思想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持久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挫折态度,了解应对挫折的恰当方法。

在“理解和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行动”,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的挫折应对技能去克服挫折,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功。所以,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面对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克服的挫折,而“成功”的评价标准就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这是一个跳起来就能摘到的桃子。

在成功或进步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动之以情”。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正视困难、克服挫折、战胜自我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成为努力行为的正向强化。这也是一个外在诱导或强制要求的内化过程,是培养学生自觉行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然,上述知、行、爱三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循环使用,逐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目的。

合作学习

国外大量实验证明,合作学习对差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差生可以在资优生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作业,不仅弥补了坚持完成作业过程中知识的不足,还模仿和掌握了资优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同时逐渐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是学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2-4人为宜),给他们分配学习任务,保证小组所有成员学习材料。然后学生们互相讨论教材,促进彼此对教材的理解,鼓励彼此努力学习。教师的责任是引导、指导、鼓励和督促。

一般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中涉及的情感教育越多,要学习的知识越复杂、越难掌握,需要的教材和设备越少,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的越多,就越应该使用合作学习。高级概念推理和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占据的时间比例最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适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进行。为了保证课外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事前指导。一般来说,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第一,要引导学生分清什么适合合作学习,什么不适合合作学习。其次,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设定学习目标。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前指导学生如何在合作中理解、记忆、思考。第四,要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提前告诉学生在当天的学习任务中如何合作。

2.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要制度化,要及时明确。每天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半小时左右。

3.形成* * *责任制。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对小组负责,每个小组必须对全班负责。为了形成集体负责的制度和氛围,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应保证团队成员轮流扮演各种角色(如组长、目标检查员、想法评估员等。).

4.讲究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反思自我认知的过程,有助于元认知体验的形成和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重视认知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5.班里的考核、评比、排名必须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而不是在个人中进行。

四,主要差异导向的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全班学习进度一致,结果资优生的求知欲得不到充分满足,差生往往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如何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全世界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们设计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个体差异。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四种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体系、自学教学法、大师学习、分层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体系

个性化教学教学系统(personalized teaching system of instruction),也称为凯勒计划(Keller Plan),简称PSI,是由P.S.Keller和他的同事在1968年创立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讲座式教学和僵化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同时确保他们真正掌握教材。PSI可以给学生更多个人选择的机会,被称为个性化教学体系。

在凯勒的计划中,每门课程通常被分成大约二十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个概述,一个列出所有要达到的目标的表格,以及一个建议的程序(包括阅读笔记或参考教科书的特定部分)。每个学生学完某个单元后,都要接受各种要点的质疑和考查。只有当他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很高(一般是90%或更高的准确率)时,才能被允许进入下一个单元。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老师或“主管”(通常是已经学完该单元的学生)会要求学生重新复习该单元,并再次参加该单元的另一次测试。这种测试可以在学生认为达到目标的任何时候进行,较低的测试分数不计入他们的评分等级。老师或主管只记录每个学生通过的单元测试,成绩由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季度完成的单元数决定。对于顺利完成每个单元学习的学生,优先安排听报告、看电影、参加演示作为鼓励。

PSI有五个明显的特征:

1.自定进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单元学习的进度。

2.主人。学生在达标前不得进入下一个单元。

3.学生互相帮助。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PSI指定通过课程的学生作为新生的辅导员。

4.指导。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指导中,提出学习目标和建议,指出可利用的资源和相关实验。

5.自由式演讲。学生不必去听老师讲课,而是自愿的。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引导和补充。

PSI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参与感,有效地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PSI一般更适合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在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中实施难度较大。此外,它与传统的排课、评分观念的冲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自学辅导的教学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卢忠恒等人对中学数学自助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协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使用了实验者编写的自学教材。教材包括三本书:①教材,是方便学生阅读的自学教材,不同于普通教材;②练习本,留白给学生做练习,位置固定,方便老师阅读辅导;③考试用书,方便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本自学教材的编写贯彻了九条心理学原则,即:步骤适当;马上知道结果;床上用品;直接暴露本质特征;从膨胀到压缩;变体审查;循序渐进的思维;可逆联想;一步一步有证据。

根据教学实验的目的和现状,实验者提出了自学辅导的七条教学原则: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强化动机;班级集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结合启蒙(启发引导)、阅读(阅读教材)、练习(做题)、认识(及时反馈);自检与其他检查相结合;尽量使用变式复习;用现代手段强化直觉。

在自学辅导教学中,老师一节课允许学生有30-35分钟的自学时间,最后留出10分钟用于启发、提问、回答和总结。一系列相关实验表明,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的班级不仅在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上超越了控制班,而且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如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陆仲衡等人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形式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开辟了重要途径。

(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S .布鲁姆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其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学校教的东西。”掌握学习的原型是哈佛大学的J.B.Carroll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学校学习模式”。其要点如下:第一,任何学生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都可以完成任何科目;其次,现实中学习成绩的差异是由学生要求的学习时间量和实际花费的学习时间量的差异造成的。

布鲁姆的主要贡献在于设计了掌握学习的程序,系统研究了掌握学习的效果及其在学校学习中的可行性。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包括掌握学习的准备和掌握学习的操作两个部分。

1.抓住学习的准备

(1)确定精通的含义。掌握的意义一般通过明确的课程目标(长期)和单元目标(短期)、与目标相对应的终结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学业成绩标准来体现。

(2)将整个课程计划分成一系列更小的学习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安排单元的顺序,使单元之间紧密联系,让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3)确定组成每个单元的因素。一是编制单元目标对应的形成性测试,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错误和误区;二是规定掌握标准,以确定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程度。

(4)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在教学前应制定三个计划:初始教学计划;“反馈-纠正”计划;教学时间计划。

2.掌握学习的实施

(1)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让学生适应掌握学习方法。

(2)为掌握而教。教师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授每个单元。重要的是,教完这一单元,老师不要马上教下一单元,要进入反馈——批改环节。这是掌握学习的一个关键。这个环节包括:①全班形成性测试。②分析形成性测试结果: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找出学习难点;分析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困难,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材料和纠正措施供选择。④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矫正性学习。掌握了本单元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巩固活动,或者给没有达到掌握水平的学生充当“小老师”。

3.评估掌握水平

教材全部学完之后,老师对全班进行终结性测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分数就是学生学习教材的成绩。所有达到或超过预定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获得A-level。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乐观教学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以来,已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在中国影响很大,效果也很显著。

(四)分层教学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尽量让学生“急行军”。实践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校长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比作“一件所有学生都要穿的衣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结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选课的自由,能够积极发展。这一理念在国内一些学校尝试的分层教学中有所体现。

在分层教学中,学校在一个年级中就某些科目开设几门不同层次的课程,如A、B、C课程供学生选择。A-level课程不受现行大纲限制,教学要求明显高于现行大纲,因此采用新的实验教材;b级课程略高于现行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统一教材;c级课程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进行教学。三级课程课时不变,同时安排,供学生跨班选择。但有些学科并不依赖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存在没有掌握之前的知识就学不会的情况,所以不采用分层教学。这样学生原来的班级还是保留的,班集体的作用还是要充分发挥的。

分层教学,学生参加哪门学科、哪一层次的学习,采取“动态管理”,每学期调整一次。

分层教学不同于快班和慢班。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选择。也许一个科目会参加A班,另一个科目会参加C班..不像快班对所有科目要求高,慢班要求低。

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成功意识、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

基于计算机的学习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出现,面向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将会发展得更加迅速,甚至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基于计算机的学习(CBL)将成为适应个体差异的最重要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