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
教师的预习不能太笼统,要有具体的内容。比如低年级,拼音教学基本完成后,自主读课文是一般的方法和要求。由于课文内容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图片入手,用拼音独立朗读课文,区分文章的自然段落,用图片理解一些单词的意思等。一般的课文都可以用这种方式预览。比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先看几张图片,知道这是一只乌鸦,它正拿着瓶子里的一块石头喝水。这样,我对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试着去读课文,分清有多少节。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可以一段一段地读课文了。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前用“预习提示”指导学生预习,课后用“思维练习”指导学生预习。
二,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背景
归根结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认知结构的特点,根据教材结构和儿童认知结构建立高效的教学结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构筑“认知桥梁”;第二,分析新旧知识的分界点,以提高新旧知识的区分度;第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知道自己的结果或结论的过程和前提条件。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通过图标和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构建过程。教《夜行草地》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先讲一下这个题目涉及的内容,老师可以写在黑板上,列在自己所有的框框里,不要写与文章无关的东西。谁在草地上行进?为什么晚上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行军?结果如何呢?“等等。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摘水果”。在学生可以探索自我的地方,老师永远不会取代他们;学生能自主发现的地方,老师绝对不会暗示。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更多的成功和愉快的经历。
第三,分清主次阅读内容,不纠缠细节。
如果你分不清主次阅读内容,只是纠结一些细节,就会很被动,很盲目。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读它,不知道你读了以后会解决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一般会注明文章的重点和思维训练的要求。阅读时,如果以文体特征为重点,以解决课后习题为阅读方向,有助于我们抓住重点,实现有目的的阅读,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鸟的天堂》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不容易一下子掌握全文。所以,如果把课后习题作为阅读提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里的两个“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意思?(前者指大榕树,后者指鸟类生存的环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就容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不同的一般表达方式及其思想内涵。
第四,要求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显性和隐性的东西。
比如,数学中经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有8个苹果,我给你2个苹果。我们有多少苹果?对于这样的题目,一般同学看到后很快就会得到10或者6。他们只看到数字8和2以及“我们有* * *”这几个字。在没有仔细理解隐含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得出上述两个错误的结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材料中显性和隐性的东西。
阅读策略是一种内控的技巧。学生的阅读认知活动隐藏在他们的行为中,无法直接观察到。教师应关注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材料,帮助他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使策略的运用体现出可操作性和调控性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