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1,课程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道德素质、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人文精神相协调。然而,我们原有的一些教育方法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不相适应的。鉴于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也应相应转变,从封闭教学转向引导学生“开放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是“双基”是随着时代变化的。虽然“数学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课程中新内容的加入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加了“数学活动、探究问题、数学文化”三个模块内容。增加这些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需要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因此,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能佩服、追求、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善于脱离常规和传统观念,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思维超前,有原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型,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有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有以创新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他善于创造“创新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作为一种责任,让“终身学习”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体现出来。并且通过他在学生人格世界中的“反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他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照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塑造自己,实现“超我”。
第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
1,教师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应该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我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改革中。第三,教师要意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明白:“每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方法和工具库。教学模式应该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由本体知识、条件知识、实践知识和文化知识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信息板块结构,密集的基础设施,真正的线性前沿结构。作为社会化的人,教师必须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有些内容老师学过,有些内容老师没学过。为了适应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学、继续教育或一些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和综合课的开设,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了解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及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也就是说,数学老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展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会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工作。
第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提高对新课程的把握能力。
新课标在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除了用处不大、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应用广泛,学生也能接受,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作为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减,什么是加。其次,我们应该努力吃透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和新要求。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要求。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地方的度,避免课本上分几次达到的知识因为不了解整体安排而被一次性处理。提前拉起。对于新内容,为什么要引入,引入多少?怎么教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和难度失控。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千万不要因为要考试而放弃。还要分析删除的内容。删除了一些知识点,但可能还是体现了他们的思路。
2.教师应该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中计算器的应用已被引入教科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作为助教,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能评价课件质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具备在互联网上获取教学所需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在辅助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比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创造动画情境。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教师还应该能够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体现备课新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时代的特点和当时社会背景的限制,教材编写的内容和要求只是根据当时学生的条件和当时社会对各领域人才的不同要求来满足某一时期的需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再好的教材,若干年后也会落后。所以我们手里的一些教材的编排顺序、备考题、例题、呈现方式、例题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学生今天的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编排意图的情况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身边熟悉、喜爱、有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学习过程,才会对学习数学感兴趣。比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必修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总结应用题就是通过做题的准备,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的数量关系,然后展示例题。这种课,从以前的角度来看,无可非议,现在逻辑思维也很好。但是我们教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可能对三个小时抽420吨,五个小时抽多少吨不感兴趣。我觉得如果改成“老师想知道昨晚我们班55个人一分钟做了多少题”?根据自己的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两一组讨论一会儿,比赛回答。有同学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按照这个效率,估计全班55个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题。”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构造的,所以掌握例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刻意去教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好,要让学生受益,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了教材不是圣书,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以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知识的结构来表现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能不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我在讲授“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与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进行比较,同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材料,在小组的帮助下,积极参与解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积极探索“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引入新课的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预习题是为新知识学习做铺垫。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识的境界。但从新的教学理念来看,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此外,教科书中的例子提供了答案以及思考过程。当例子出现时,你怎么想?它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从传授知识向发展个性、发展才能转变,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该从为知识学习做准备向情感诱导转变。从关注知识和技能到关注发展领域。因此,加强情景创设的功能,让学生意识到今天所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究的欲望。
是导入阶段的方向。备课时,在注重新课导入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的内容虽然抽象,但大部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的原型。比如“比例教学”,晴天可以带学生到户外,用杆高和影子长度的关系来测量树木、旗杆和周围物体的高度。在教“比例”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比例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房子,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建筑。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符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