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圈与韩国新儒学的繁荣

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圈与韩国新儒学的繁荣

中国三国时期,朝鲜半岛中部以南有三个部落联盟,即马汉、陈晗和韩歌,马汉人在这三个汉族民族中占主导地位。陈、韩部分人原籍秦朝,因秦王朝的奴役而逃往朝鲜半岛。马汉的首领把他们安置在东方。韩歌位于陈晗南部,是陈晗人聚居的地方,也被称为陈革。三汗部落的首领原本是马汉。后来,马汉部落发展成百济国,陈晗部落发展成新罗国。新罗于532年至562年统一了朝鲜各部落。

高句丽原是中国东北浑江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由三岁彝族的一个分支形成。公元前108年,汉朝建立乐浪、宣土、范缜、临洮四郡,高句丽部落隶属于宣土郡高句丽郡。公元前37年,部落首领高弥蒙在贵生骨城(今辽宁桓仁)称王,国号高句丽,当时仍属高句丽郡管辖。4世纪和5世纪初,高句丽先后占领乐浪、宣图、辽东等郡,建立了横跨中朝边境的广大奴隶制国家,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两个朝鲜三国接壤。三国之间竞争激烈。新罗不断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攻击,处境危险,于是向唐朝求援干预。唐朝调停失败,在新罗的配合下,于660年出兵灭百济孤立高句丽,后于668年灭高句丽。百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大通河以北到辽东是唐朝的管辖范围。

新罗后期,由于皇室夺取皇位,战乱频仍,百姓水深火热,奴隶暴动。甄嬛,新罗皇室的一名军官,加入了暴动军队并夺取了领导权。900年,甄嬛在万山郡(今灵州)建立后百济国,901年,弓族在宋岳(今开城)建立后高句丽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935年和936年,新罗和百济向王建的高句丽王朝投降。

儒学传入朝鲜

第二年(372年),高句丽小动物林王建立“太学”。这就是现在所知的朝鲜建立公立学校的开端。国子监以国学为主要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本教材。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最迟在四世纪下半叶已经传入韩国。帝国理工学院是这个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国子监的建立表明了高句丽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高句丽统治者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比如高句丽在位时的重要官员崔承劳,出席时务二十八条,十一条说:“中华制度不可忽视,但四方风俗,各具特色,似难改变。他的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应该是中国化的,谦卑的;我们不必同意车马的其余服装制度,因为当地的风俗。”(《高丽史》卷九十三《崔成传》)这一现行政策不仅成为了成宗时代的政策,也为后世的统治者建立了一个以儒家治国的固定模式,即治国的根本大纲是儒家的“礼乐之教,君臣之道,父之道”,同时高句丽的风俗和特点也要在这一大纲下保持。儒家也是新罗的执政思想。例如,罗真·王星的《墨云岭题词》(568)说:“皇帝建立了他的名字,所以他必须培养自己来保护人民。然而,我是...我谨小慎微,恐违大道。”“修身为民安”,其实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齐家治国、天下太平的治理模式。

朝鲜的斋藤优子研究

对韩国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朱的理学。程朱理学在朝鲜被称为,13世纪末忽必烈在时才传入朝鲜,所以朝鲜早期的也被称为朝鲜的。高丽时期,学经过数百年的传入和传播,在14世纪末李王朝建立后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意识形态。此后500年间,朱的研究对朝鲜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3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是斋藤优子研究在朝鲜的初步传播阶段。率先从元代引进斋藤优子学的安俊、白一正、于卓、权溥、李启贤等人,成为朝鲜斋藤优子学的开创者。14世纪下半叶,从高丽王朝到李王朝的过渡时期是学广泛传播的阶段。当时涌现出著名的理学大师、郑梦舟、郑、,统称为早期斋藤优子学者。

朝鲜末年,朱将的理学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国王的宠臣(1243—1306)曾随钟入元,受理学影响。1289年,安俊得到新一期元代《斋藤优子全书》,回国后在国子监教斋藤优子。他非常钦佩朱的为人。晚年常挂惠安先生画像,使人敬仰,取名惠轩。白一正是的弟子,也是钟的朝臣。他在元朝生活了十多年,研究斋藤优子,并将斋藤优子经典带回中国。与安俊、白一正同时代的于卓,也是早期斋藤优子研究的传播者。他曾向程君献过酒,精通经史,尤其是易学,占卜也全对。作为的又一弟子,全璞在朱著作的重印和出版方面成绩斐然。曾出版朱的《四书注》,编入其子全准、女婿李启贤的《历代孝子六十四集》,编成《孝经录》,刊于世。上述安俊等人是从元代引进斋藤优子研究的先驱。14世纪下半叶,新旧王朝交替之际,是斋藤优子教广泛传播的阶段。

韩国继承新罗,崇尚佛教。佛教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但面对韩末严重的社会矛盾,宣扬那些与现实相去甚远的佛教教义却显得力不从心。此时斋藤优子学传入韩国,是斋藤优子学在韩国广泛传播的阶段,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理学大师。他们深入研究的理学,撰写系统的理学专著,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的教育,为在李朝建立后统治地位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基础。

韩国新儒学大师

当时杰出的理学大师如下。

李治(1328—1396)是韩国著名儒者李启贤的学生。他以朝鲜使臣的身份入元,后被封为元翰林。回国后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官至宰相。在之前,朱的研究多为私人或个别教授。当被任命为成均馆的高级秘书时,他以前所未有的盛况和人才在成均馆讲授朱的研究。李贽讲完课后,学生们经常不厌其烦地和他争论、辩论,吸引了许多学者。朱成的自然理论诞生于朝鲜。朱研究的著名学者郑、、等多出自李家族。作品有《田园藏集》,55卷。

郑梦舟(1337-1392),朝鲜学者,与李奇齐名的重要官员,曾任宰相。曾在成均馆任博士,文学硕士,理学硕士,理学巨匠,热心教授朱研究。“他主张理解罗之道,拒绝佛老之言。谈论只精,得圣人之奥”(《高丽史》列传三十)。他对朱研究的论述给同时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恪高度评价郑梦周,推崇郑为“东方新儒学之父”。后来的理学也尊郑梦周为儒学大师。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不遗余力地推动斋藤优子的研究,如“梦周朝,仿斋藤优子家礼,立家庙先祀”,“建五学,立乡学,以兴儒学”(《高丽史》卷三十)。他的作品包括七卷《普贤集》。

郑(1337?-第1398号)三丰曾经在build house的三角山脚下讲学,从此很多学者追随。让大王表彰他“崇尚唱罗之道,拒绝异端,诲人不倦,成人之道,洗去我东方词章之识”(《高丽史》卷三十二)。郑是朝鲜维新派的骨干,是李朝立国思想理论基础的奠基人。作品有《三峰集》14卷、《书生指南图》等。

金泉(1352—1409)是朝鲜斋藤优子研究先驱权浦之子。受李奇早期思想的影响,他在政治上采取了温和、改革的立场。后来,他更受郑的影响,转向激进的改良派。重要著作有《五经管窥》、《入画》等。李代出版的多种四书五经注本,大多来源于金泉的《五经管窥》,这是继全璞倡导出版《朱子四书注》之后,又一部以朱子学的观点诠释五经的重要理学著作。另一方面,《入画》是朝鲜最早的了解朱观点的入门指南书,影响远至日本。

上述朝鲜早期斋藤优子研究的代表人物虽然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同,但在崇尚儒家文化和批判佛教思想上是一致的。统治阶级中的改革派于是利用斋藤优子来批判佛教的腐败。他们从维护三枢机、五许出发,批判佛教“拒斥人伦”、“败坏君之义”,上书尊王,指责佛教“与世为父,不认父;以一人抗帝,灭君臣之义;把男女卧室视为不道德是不对的,养男织女也是不对的。生存之道,塞衣食之源。”他们还尖锐地批评韩国国王“被Fautu占卜的说法所迷惑,而移居南方。”亲梓庵以尊君,以倡无父无君之教,以成不忠不孝之俗,以灭吾三纲五常之典”(《高丽史》卷三十三《金精》)。斋藤优子学者认为,佛教的“空寂观”违背了人类的常识。比如郑梦舟说:“儒家之道用普通之物,饮食男女人也一样,合情合理。尧舜之道尔,无非如此。动静言心照不宣是尧舜之道,一开始并不是很高很难。彼得佛陀的教导不是。告别亲人,一个人坐在岩洞里,看天灭,很正常。”(《朝鲜史》卷三十,郑梦舟)

弃佛崇儒

斋藤优子学与先秦儒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先秦儒学的道德说教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基础,改变了先秦儒学没有哲学和思辨的局面。从此,儒家的道德理论有了本体论基础。朝鲜的斋藤优子学者进一步将朱成理学的道德观所建立的宇宙本体与道家的“无”和佛教的“空”区分开来,批判佛道两大学派没有把握宇宙的本源。金泉说:“冷漠与虚无,与老时的虚无、佛时的虚无有关,而大本钟不成立。”他认为佛道皆有偏颇,只有儒家才是最全面的。“儒家大师以理治心,理为第一,养第二。老夫子怒,以养生为道。释主靠心,不动即是如此。保留一个,留下另一个。”(《杨存计》卷十六)这是对佛道两大学派的哲学批判。

从以上可以看出,朝鲜斋藤优子学者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以儒学为武器批判佛教的。他们直接继承了孟子的“王道”思想,提出了“两帝三王”的口号。他们认为尧舜“二帝”和夏商周是最理想的王道政治,主张“舜和禹是天下最大的圣人,历代帝王都应遵法”,以理治国,实行中行“二帝三王为法”。因此,他们劝君“以尧舜三王之心为心,以周公之道,孔子之道为道,不为邪见所惑,而为真德所服,则天意可归,国家可巩固”(《高丽史》传卷三十三,金精要)。他们把三纲五常作为立国之本,试图整顿混乱的封建秩序,重建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韩末著名维新派尹绍宗说:“国为天下之本,尧舜三代享国久,亦道也。”他引用了姚钦、乾元“诏令不合法,以致破坏法规,冒犯天道,速速毁灭”的教训,认为要“尊尧舜、孔孟之道,以开三韩和平之业”(《高丽史列传》卷三十三,尹绍宗)。朝鲜思贤、李朝开国元勋赵君认为,为挽救封建统治,必须革故鼎新,重振纪,做到“卑听尊从,上下维,大小统一,如纲开化,领袖顺从,君主上位,而百工不及,教令易,政事易。”(《朝鲜史》传卷三十一,赵军)可见,朝鲜斋藤优子士人的理想政治是以儒家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和封建等级制度。

朝鲜斋藤优子学者批判佛教的运动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教已经完全不适合作为当时的统治工具,儒学必须被取代。他们对佛教的批判为李朝抑佛扬儒思想政策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1392年,在赵君、郑等两个主张改革的新官僚阶层的支持下,朝鲜重要官员废了朝鲜恭让王,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朝鲜”(即“李超”)。传入朝鲜不久的学,对李王朝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作用,学取代佛教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这里形成了“排佛崇儒”的政治思想框架。李朝统治者限制佛教势力发展,国家整顿寺院,将大量没收的寺院作为“军有田”或分配给中央成均馆和培养儒生的地方学校。从寺庙里清理出来的奴婢,作为“公贱”,大多被转移到各级学校。被取缔的寺庙建筑被用来办学。朱学在李朝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朱学者更是将视为“天下万世之法”。他们把儒家教育当作根除根源的计划。李贽说:“盖郭雪是风化之源,人才是议教育之本。不经过训练,其基础可能不扎实;没有它,它的来源可能不清楚。”(《高丽史·李奇传》卷二十八)于是在士人的大力倡导下,李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李朝统治者根据朱子的言论和著作,编撰了《四书·小学笔记》,成为向民众灌输封建道德的主要教材。鉴于汉语难懂,李朝为了普及,就“下诏王”,做了几十条关于小学的谚语。新罗以后,“衣、礼、乐皆依唐制”,高丽时期,在元朝的压迫下,“改华从军”,朱学兴起后,“以夏改洋”,“要求中国人穿革胡服”。李朝以朱子的家礼为基础,先后制定了“家礼”、“乡礼”、“国礼”等各种复杂的礼仪。通过上述措施,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儒家文化在社会基础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李朝500年的统治中,儒家思想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不仅在韩国封建社会后期,而且在现代韩国乃至今天的韩国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参见谢著《论朝鲜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哲学史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