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初中历史

初中生学习历史大多靠机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无效,背离了学习的初衷,而且越来越不符合当今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的要求。因为新课改下的考试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题型越来越灵活多样开放,单纯的记忆题越来越少。没有透彻的理解,连开卷考试都不知道如何从书入手。那么初中生如何才能真正高效地学习历史呢?

第一,从现实出发,回顾历史

历史虽然是过去式,但与现实息息相关。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历史。我们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好奇,更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如果能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脑海中激活相应时期的历史,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真实的感受,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价值。

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首先是利用纪念活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有纪念日。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会有大量的报道,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很多。当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回顾那段历史,一定会有和平年代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中的倒叙。例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很多不稳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么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史,总结和了解它的开始和发展。

第二,提倡有思想的历史研究

面对数不胜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些学生感到特别不知所措,难以理解。其实一味的沉入琐碎的历史片段,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此来统领史实。这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气沉沉的内容活起来。并且学会用清晰的思维,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名人,我们可以把分散在各个班级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关于他的传记,得到你对这个人的看法和评价。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重大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第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但一课一课的学习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割裂开来,变成碎片。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整体观念,要突破“类”的限制,要探索事件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前事总会导致后事,后事又与前事相呼应,环环相扣,连绵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止或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总结自己,按照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知识,站起来不辜负看似零散的知识,挖掘隐藏的关系。

比如上面提到的“美国历史”的归纳中,我们会看到“独立战争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叙述,那么如何体现呢?几节课下来,可以发现“18的90年代,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北方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内战的影响》中说“为以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何证实这一点?事实上,几年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单从时间上,就能看出其中的玄机。我们的思维只需要向前迈一小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联系和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纵向可以对比同一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不同的角度更能体现历史的魅力和神韵,只有从更多的角度仔细观察,才能获得更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所以要特别注意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比如在美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也可以拿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当时中国的情况做比较。

第四,开阔视野,观察历史,才能开阔思路。

历史学习和研究总是站在后人的角度看前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全面地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在更广阔的背景和环境中观察事件,得到更理性的判断,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和水平,摆脱浅薄和狭隘。

比如从1840,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单个的,综合的,放在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下,放在东亚的背景下,放在世界的背景下看,视野不同,也会有不同但更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

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基础。初中生要转变学习历史的心态,用开放灵活的思维和多种手段感受生动的历史,从历史蕴含的无穷智慧中获得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