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草小学
面对成绩,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程改革成果的主要渠道。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这一最基本的工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正视语文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学好的客观规律,缺乏必要的语文实践经验,使语文教学空疏,导致语文化。其次,打着学科融合的旗号,开展了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导致语文学科“有外遇”、“无所事事”、“为他人嫁人”,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道德课。再次,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被课堂上大量的师生对话和讨论所取代,无法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和挖掘教材,浮躁。第四:语文练习形式单一,朗读有余,积累运用不足,夸夸其谈,学生不写,老师不板书。第五,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太多,为了合作而合作,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实际效果不好。
我们发现问题,不是为了劝阻老师,而是为了解决新课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客观评价,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那么如何评价和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新的火花,使我们的师生得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成为让人民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小学语文教育?我想根据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动态来生成课堂特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课堂教学实施评价和课堂教学反思评价。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更要注意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了充分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能更好地实现预设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对课堂的评价首先应该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预设能力的评价。
1.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
预设什么,如何预设,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预设,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能起到评价的导向作用,还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有语文学科的独特目标,即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以“字、句、篇”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教学内容设计的评价。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如果一堂课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怎么设计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课;如果一堂课没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容量,那它就是一堂空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一般应由易到难设计教学内容,并逐步深化。同时,他们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这是对学生的挑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扩充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水平选择教材,并对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删减、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实际,切不可盲目照搬教学参考书。教师在注重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对语文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课堂与无限生活的沟通,处理好课文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3.教学过程设计的评价。
预设教学过程,首先,教师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经历、经历、情感与文字作者有机融合。其次,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出发,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和情感基础。最后,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留有扩展的空间。今天的课堂是复杂的,动态的,零星的。所以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内容的教学设计可以是板块式的,这样会比较开放和灵活。每个老师只要“课前工作”,就能“上课成功”。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灵活的互动策略,激发学生生成精彩的资源,这些资源又会促使教师生成新的教学过程或更高层次的适合当时情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和生成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把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评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级指标。
1.教师行为评价
教师是否在课前拓宽了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起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促进所有学生的互动;能否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对话是否平等,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语言是否丰富;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上产生的各种资源能否被巧妙的重组和利用;如何把握教学内容;课程开发程度不合理;多媒体的利用;是否注意课内外结合等。我们应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
(1)互动策略。
课堂因师生的生成而精彩,但只有互动才能生成。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与环境的互动。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最缺乏的是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使用抛绣球或装聋作哑等评价方法或策略来促进生生互动。比如“老师没听懂这位同学刚才说的话。谁来复读?”“谁明白他刚才说的话?”“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想法?”等等,尽量隐藏老师的角色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互动策略通过教师的语言发挥作用。民主平等的教师语言是和谐教学的保证。老师上课要面带微笑,说话和蔼,用征询的语气,有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容忍学生的误解,但绝不让学生带着错误走出教室。
教师提问是促进互动的常用策略。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问题是枯燥、浅、直、破、旧、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六种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策略:趣味提问、巧妙提问、曲线提问、精准提问、新颖提问、生动提问。设计课的提问不应该机械死板,应该灵活多样。可以用启发性问题来揭示话题;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可以用有说服力的问题;在对文本进行深度钻取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提问;比较题可以用在单元总结;鉴赏题可以在品精华的时候用;复习巩固的时候可以用分类题。
教师即时评价是促进互动的有效策略。
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是一种常见的评价。学生很在意同龄人的评价,更在意老师的评价。丰富有趣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师生情感的升华等。因此,要加强课前预设评价语言的意识,预设各种评价方式,如:丰富的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言评价、实物评价、“名言”评价、时效性与延时性相结合的评价、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评价。课堂评价语言不仅丰富而且有趣。教师在设计评价语言时,要能置身于文本的各种情境中,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将评价有机地渗透到学习内容中,使之融为一体,少一些理性和机械,多一些感性和灵动。
(2)流程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会相互碰撞出火花。有了generate的思维之光,学生互动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进行处理和重组,成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这就是过程的生成。
教学目标的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唯一不可调整的行为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和条件会随时发生变化。当学生的学习情境发生变化时,预设目标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融入直接体验、灵活元素和意外体验,并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发挥,使之超过预设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并不取决于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和教师在特定情境下的即时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的生成。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变、复杂。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盲目地遵循固定的教学流程,不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枯燥、程式化,缺乏活力和乐趣,缺乏挑战智慧和激发好奇心,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随着师生互动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增减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的产生。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平时我们要求教学方式不要单一,要多元化;教学方法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适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方法应符合教学内容。教学中有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是要找对方法。教师要尽量做到“以学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对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者群体,他们构成了许多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行为的具体表现,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就程度,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状态、情感状态的即时或历时评价。学生行为可以直接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
(1)参与状态。
什么是参与?每个学生都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言吗?这位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出来说话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上的参与。关键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是否基于第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学生是否需要自己;这取决于学生的交流和思考的状态。不是满足于学生都在说,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可见,参与是学生实现主动发展的基本保证。
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我们认为必须正视以下问题:
被动参与
问与答的被动性。在判断上课积极参与度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这种“问答”形式很容易被一些老师误认为是学生参与教学课堂的唯一形式。他们经常提问,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生动场景。反过来,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去提问和回答?
当学生们一起读一段感人的文字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哭了。你能说他们没有参与吗?当一个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你能说他们没有积极思考吗?……
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参与形式丰富多样。问答充斥着整个教室,学生自己被置于一个被动的解决空间。不要用自己跑的被动题来支撑整个教课。为什么不试着从学生自身去寻找让学生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
-程序性参与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对教学目标、任务、重难点、教学设计做了充分而有规律的准备,有助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课堂。为了控制课堂,老师们在这个完美的教案上绞尽脑汁。
这种治学风格值得学习,但要掌握好度,就要认识到物极必反。灵活掌握这个教案是关键。有些老师脑子里储存了完整的教学计划。他们走进教室,得到了玩耍的空间。他们按照每个设计流程不断复制粘贴,学生有资格参与程序的实施。但是,一旦学生不执行方案,不按照方案走,作为老师就会出现乱码,甚至死机。学生的这种程序性被动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参与停滞
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教师会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会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这有限的时间。而学生离开课堂的时间很少被老师重视,或者说这个课堂的课外拓展多流于形式,课外拓展的成果不被重视。有些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停滞不前,形成了参与停滞。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设计,学生的参与可以通过预习、复习、阅读、寻找、综合活动实践延伸到课堂之外。这样,课堂教学将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将得到培养。
另一方面,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机会总是建立在问题已经解决或者已经得出某种结论,证明问题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老师只肯定或者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而不评价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参与是建立在教学结论的基础上的,只停留在对结果的肯定和应用上,而不参与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参与还是停滞的。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就是说,当学生参与提问、讨论、组织练习等活动时,教师要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和判断教学效果。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老师演示的问题或者死记硬背老师提供的答案。因此,给学生自由的理解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关键。
因此,评价学生参与不仅仅是评价参与时间和参与人数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参与的质量因素和水平标准。
(2)世代地位
“资源生成”是“过程生成”的必要条件,有赖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并不完全局限于某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视为“客体”和“主体”,还要把学生视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成者。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自然离不开对学生资源生成状态的讨论。
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资源,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热情、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和素质、表达的观点和意见、提出的问题和论点甚至错误的答案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在教学后的变化状态是评价资源,也是下一步教学过程的基础资源。
一节课精彩吗?成功了吗?不是靠老师的素质。要看这个班学生发展了多少。这门语文课,学生积累了多少语言?阅读水平提高了吗?语言形式是否被解读和运用等等。课堂因学生的产生而精彩,课堂因学生的发展而成功。因此,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和促进。一节课结束了,但不是一切都结束了。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自我反省。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进行反思,对自己、学生、教学内容及相关课堂环节进行重新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际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写了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老师写三年,就可能成为名师。”在自我反思中,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怀疑了什么,思考困难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2.重建计划。
评价的目的不是评价好坏,而是形成改进方案,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反思自己,知道评价学生的得失;也可以理解在对别人的评价中对课堂教学的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重构教案,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毛毛虫会把自己绑起来变成蝴蝶跳舞。美丽的蝴蝶点缀着大自然的美丽,那是它承受了一些痛苦后的放松和喜悦。同样,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也会不负众望,扎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真心为学生,潜心发展。
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基础的重要性,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从拼音一点一滴做起,从汉字的笔画做起,从“字、句、篇”的知识积累做起,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正如语文教育家崔峦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必须简化,要回归基础,提倡语文的简单教学,分书分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大语文观,紧密联系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打好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