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修道院的历史

需求和解决方案

1900后,香港天主教教育步入正轨,召会人数增多。教会应该为想成为牧师的年轻人提供适当的教育。初中教育可以通过小修道院进行。小修院的学员增长很快,要挤掉大修院的学员了。主教大教堂旁边的房子本来可以容纳未成年学生,但是女修道院确实需要额外的建筑,让主修学生在7年内完成哲学和神学。但是对于牧区来说,很难为少数大修生准备合适的老师。中国其他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前澳门和槟城的各大修学院为邻近教区的学员提供教育,很多学员被送到罗马或欧洲培训。但是,随着大修生的增多,肯定还有别的办法。最后,南方很多牧区认为有必要把各地的大修医院合二为一,新的大修医院不会只服务一个牧区,而是服务全区。

1922年,第一任教廷驻华代表冈恒义大主教曾有意在香港开办一所修道院,培养华南地区有志于修道的年轻人。1924年,冈恒义大主教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中国天主教大会,大会决议之一是在中国设立十四个修道院。华南总修道院是1936之前成立的十一所总修道院之一。相对于中国其他一般修道院在建国后一两年内关闭,华南一般修道院从1931到1964开放,移交给香港天主教教区。正因如此,* * *持续了33年,是其中最长的一次。

选择的地点

冈恒义大主教致教廷交通部的信函表明,当时的港督金愿意为寺院用地等相关事宜提供“相关便利”。在他的信中,他还表明他参观了香港郊区的一些土地。他描述说...位于山脚下,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离市区不远,水陆交通便利。”如果想买下那块* * * 10万平方米的土地,冈恒义大主教推测大概需要3000美元左右。

他还告诉交通部,那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建医院的时机,并且更明确地指出,无论香港发生什么政治或经济危机,香港仍将处于英国的管辖之下,因此推断香港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在这里建医院还可以方便与华南各牧区的联系,而且不会涉及任何政治问题。当时主教们也一致认为,在香港建立总修院,最好的培训条件是给那些有志于管教和牧养会众的人。然而,应该提到的是,当时在政治不稳定的中国大陆仍建有十座修道院。

也有人说,华南总修院设在香港,是因为广州是当时唯一适合设立华南总修院的城市,但广州的牧区是由巴黎的法国外国传教士俱乐部筹集的。当时法国政府一直反对教廷与中国建交。如果华南总修院建在广州,其运营就要受制于法国政府,而在香港建总修院正好可以避免这个政治问题。

土地购买

香港宗座牧区安立奎主教于3月1927+01第一次给时任香港总督金写信,表示冈恒义大主教要在香港建修道院。信中还表示,经过挑选,恩主教希望在香港南区香港仔深湾坟场附近购买土地,预计购地及建筑费用为20万港元。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严主教说,他将以每英亩65,438+0,000港元的价格购买,余额将在三年内偿还。

由于该地段靠近坟场,而部分坟场可能位于该地段内,政府首先派出东华医院的人员视察该坟场。然而,该地区有许多树木,许多墓碑无法识别谁被埋葬。当时东华集团医院的工作人员正忙着马头围的盗墓工程,所以修院区的坟墓只好留到1928清明节。

1927 65438+2月22日,该地块正式获批,将以私人合同形式出售。3月9日,1928,东华医院当局也指出,墓穴挖掘工程将于当年清明节前完成。同年7月30日,政府有关部门将地价定为6400港元,而界碑成本为365438港元+0.25,总成本为64365438港元+0.25,年地租为640港元。虽然恩主教写信申请教育用地,但只需缴纳“象征性的官租”,未果。最后,香港南区香港仔深湾坟场附近第315号农村房屋地段于9月3日以1928号售予香港宗座牧区。

关于当时买地的情况,现在的圣灵女修道院于2009年6月5438+2月65438+3月在《天主教日报》上发表声明,指出当时很难找到土地,枢机主教们发出了180天的敬礼,要求信众祈求传教区主的祝福,使修道院能够顺利建成,并作出了承诺。最后,修道院于6月3日开放,1930+65438。据当时的《工交报》记载,当时制作的羊皮诏书一直保存在拉丁石碑后面,直到今天。根据田英杰神父撰写的《天主教在香港的故事》,恩主教和几位耶稣会神父于1927年2月25日在黄竹坑考察了这块土地,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地方,并作出了三项承诺,即把未来修道院的庙宇奉献给中国圣母,五年内每月敬奉圣体一小时,以及庆祝圣德兰年度大典。1930 10.3为华南总修院奠基仪式,1931 11即万圣日正式开启,献给中国圣母。根据《天主教在香港的故事》中引用的教区文件,石碑中的卷轴上写有建筑师的信息。

建设

圣灵修道院的两块基石:左边一块是中文的,右边一块是拉丁文的。

在总修道院的建设中,圣彼得工程事务所负责华南总修道院建设的全部费用,然后所有费用由未来20年所涉及的教区和修道院分摊——先支付1926的地价,其余的以后支付。由于敦促建立南华总修院的决策人是教廷交通部,除了学员被送去受训的教区,交通部也会承担一部分费用。由于南华总修院的主权属于教廷交通部,交通部也要代表没有财力的牧区承担经费。然而,最终的资金仍然不足以完成计划中的修道院,而只是原计划四合院设计的三分之一。

在人力方面,刚恒毅大主教最初希望华南总修院由明道会(当时掌管福建多个教区)管理,但遭到拒绝;最后修道院被委托给爱尔兰耶稣会士管理,所以后来的六任院长都是爱尔兰耶稣会士。在耶稣会主持华南总修院的三十四年间,没有一个学员被要求转到耶稣会,也没有被送到华南总修院学习。

生活费

南国总修院学生的生活费由派出的堂区和修道院承担,教廷传播部也会给堂区和教区经费和补助。自从1949后中国大陆发生政权更迭,许多僧侣都涌向了华南总修道院。除了前面提到的交通部和教区的财政支持外,总修道院还为一些僧侣寻找捐助者,以支持医院学生的生活。生活费和学费会直接给一般的修道院,而零花钱会给学生。学员进修道院后基本不需要花钱,医院也不希望学员在日常生活之外花钱来培养学员节俭。零花钱会由学校提供,报销。不过也有香港的同学自己带零花钱,可以买一些生活用品。至于北方来的学生,如果没有零花钱,就把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列个清单,交给院长,然后由校工购买,费用在修道院报销。如果学员从家里带零花钱,由医院保管,假期时返还,供学员自己使用。女修道院还允许学生家庭订购零花钱。至于有捐助者的受训者,他们有时会收到捐助者来信中的零花钱。

金铎和金木

在华南总修院的三十四年间,有230名毕业生成功晋升为神父。第一任祭司是冯、刘荣耀和叶寅云(1934年晋升为祭司)。在毕业生中,有一名红衣主教(前香港教区胡)、一名大主教(前古晋教区大主教)和十五名教区或助理主教。有七位毕业生担任主教职务,但从未担任过主教职务(如牧者、教区长或教区代理人)。

许多在第二次内战爆发前去了金铎的牧师中国,后来回到了中国大陆服务,一些在1949之后来学习的研修生也在学习结束后回到了中国。到了1950的时候,很多研修生都不能回中国大陆了,所以就留在了香港。部分神父名义上仍属于原教区,工作借给香港教区,生活费由原隐修会支付。1970,香港教区许主教宣布,欢迎所有居住在香港的华南总修学校毕业生转入香港教区神职人员班,华南总修学校毕业生借出香港教区事宜告一段落。

南华普通女修道院的毕业生除了可以借出一条去香港教区的路外,还可以选择转学到其他教区。但与普通例子不同的是,南华总修院的毕业生必须获得本人、旧教区和新教区的同意,以及教廷交通部的同意。

关闭

虽然华南总修院在1945后重新开放,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无僧侣被派往华南,于是教廷宗座信息部于1964年将华南总修院旧址交由香港教区管理,原本位于薄扶林太古楼、由巴黎外国传教士协会捐赠的圣灵修院迁至华南。由耶稣会士管理的华南总修院虽然关闭了,但耶稣会士仍然在这个新成立的教区修院担任教授职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9年,仍有三名耶稣会士在圣灵修道院教书。

在华南总修院三十三年的运作中,* * *有六位院长,其名单如下:姓名及任期:康宁神父(神父库尼,SJ) 1931 -1937马良神父(神父奥米拉,SJ) 1937 -1947 Fr。理查德·哈里斯(SJ) 1947 -1951年前约瑟夫·加兰,SJ) 1951年-1957父亲黄永耀(Fr。约翰·伍德,SJ) 1957 -1963神父Fr。约翰·福利(代理人)1963。

圣灵修道院成立于1957,最初位于香港岛薄扶林,由巴黎外国传教士协会提供的一块土地上。1964年,教廷将华南总修院的会址移交给天主教香港教区,圣灵修院迁入发展,神职人员的培养逐渐本土化。

教学发展

圣灵修道院神学与哲学学院成立于1970,现任院长是罗伯特神父。起初由香港教区、澳门教区、耶稣会和慈幼会联合举办(方济各会在1985被邀请加入),从1973开始接受信徒。此后,该修道院逐渐从一个为神职人员提供全日制培训的机构转变为一个为其成员提供深造机会的机构。神学与哲学学院的神学系和哲学系从1974到1976先后成为天主教大学的附属学校。宗教系也是1989成立的,也是宗座传媒大学神学院承认的。后来在1994年,神学系获得宗座传播大学同意开办两年制神学硕士课程,因此神学系需要从宗座传播大学附属学院的地位升级为该大学的成员学院。最后,1997,公共教育部终于批准了神学部的升级申请。

课程

目前,圣僧院神学与哲学学院为普通成员开设神学、哲学和宗教的学士学位课程。课程费用为每年港币9,000元,即每学分港币400元。

在硕士学位课程方面,圣灵修道院还为所有天主教神父、终身执事、修女、僧侣和教区居民提供神学硕士学位课程,但申请者必须首先以优异成绩获得神学学士学位;不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将由校长设立的录取委员会决定是否接受他们的申请。每学分收费港币450元,没有查账。

教区和修道院的僧侣谁是准备金铎,并没有打算继续硕士学位神学立即也可以考虑报读牧年课程。攻读神学硕士学位的僧侣需在两年内非全日制学习主要科目。为了满足堂区目前和未来的需要,本课程不仅面向僧侣,还面向牧民团体成员、尼姑、牧民工作者、传道者和终身执事。一般学生最快可以在一年内完成田园年课程,课程完成后会被学院颁发毕业证书。2009年,该修道院有15名学生,但其中只有11人属于天主教香港教区。2010有十六名来自香港、澳门、墨西哥、越南的研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