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前的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坐下来写一份总结。怎么写总结才不会千篇一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进行理论实践和探索,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系统的教材和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与现有经验,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生动发展,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这个全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想给老师提供一些可以参与的课,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设计和组织实施需要很长时间,最后只能留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有的甚至连材料都没有。所以,去他们那里参观学习,太笼统,太片面了。所以开始活动比较困难。为了使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有一个完整、全面的了解,我校采取了学习、研究、实践的措施。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活动课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这个世界随着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而不断变化。

这样有创意的课程,对于习惯教授现成教材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去年我们组织张、马三位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了《走进新课程》,重点学习讨论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从理论上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还不错,就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但是有了理论,人们仍然不知道如何去做。最有效的方法是“拿来主义”、“举例子”、“类比”。然后我们结合网上的一些成功案例,(不太权威)正式学习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怎么设计的。这些案例给了我们一个通俗易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大家一起研究,我们得出了课程的大致模式:提出明确的课题目的——围绕课题设计多主题活动——总结深化课题。我们认为是的。可能会有主观偏差,但目的不会错。当然,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第二,落实课程内容,强调活动过程。

上学期从选题到活动开展,都进行了新的创作尝试。学校没有制定大的活动方案,让三位老师根据当地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心特点,自主选题。因为是初试,所以所有题目都是老师定的。张老师的《秋集》、老师的《回报母爱》、马老师的《我爱我家》。

第三,合理安排教师,协调各种因素,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成立以主任为组长的综合实践课程教研组,选取张、、马三位老师为实验教师。他们先进行实验总结经验,带领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在第二学期全面铺开。

三位老师对课程的理解只是书本上的理论。从转变观念入手,让教师真正明白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对加入课程实验有积极的要求和行动。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我们也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尽可能为孩子的活动创造条件,让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还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形式,动员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老师调动起来,但涉及到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问题,比如“回报母爱”、“我爱我家”等,需要家长和孩子的默契配合。我们农村家长的素质是众所周知的,学历低,杂事太多,整天忙忙碌碌,不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所以操作这样的活动并不容易,老师也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于是,和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式调查了很多家长的情况,然后通过电话或当面要求家长配合孩子的行动。

许多学生的家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活动。但是在一些课外活动中,总有一两个同学不参加。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时,有些学生说我想参加,但我父母不让。他们说这些活动没有意义。这说明我们有些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不多。当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但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开展采秋等活动时,往往需要在课堂外甚至田间、路边进行,这就涉及到安全、与人沟通、策略指导等问题。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可能无法开展。所以我们在学校举办的每一次家长会上都进行宣传,同时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成为我们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把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们通过活动真正感受到孩子知识面广、能力强、脑子活,家长们就会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加入我们,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的活动。此外,我们的教师还注重争取社会相关各方的关注、理解和参与,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开发校内外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要正确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注重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太在意学生最后的“作品”和“成果”的质量。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有没有练习过。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他是如何尽力解决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怎样的体验?我们的学生如何在实践中与他人互动和合作;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体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会提出什么问题,需要什么帮助,需要什么指导...为了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允许学生的研究活动有许多结论,这些结论可能是无定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比如四班(1),在认识和理解各种代表秋天的物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发现了各种水果、树叶、颜色、活动等等。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秋季作品,包括叶画、日记、色彩、丰富性和多样性,将水果变成了一门艺术,于是他们学会了手工制作水果拼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还在工作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品格。

比如五(1)班的“回报母爱”活动,老师设计了很多活动主题,寻找母爱,了解母亲,感受母爱,回报母爱。在活动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寻找母爱”的环节,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小说、诗歌、散文、歌曲,最有感染力的是,汶川地震的目的是。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打动了每个孩子的心。在“理解母爱”环节,通过学生和母亲的聊天,比如她们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十月怀胎的艰辛,育儿的酸甜苦辣,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再次洗礼。

比如六(2)班的“我爱我家”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办一份手抄报,题目是“我的完美家园”。一个叫李明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颗哭泣的心,一张方桌摆满了麻将牌,一张全家福,上面有一个大大的“X”,旁边写着14几个大字:爸爸,别赌了!我想要一个温暖的家!马老师对百感交集。李明是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他给父母打了两次电话,但每次李明都说父母太忙了。原来李明的妈妈经常回娘家,李明的爸爸是个赌徒。现在我从这张图知道,李明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温暖上都是冷的。马老师把这张图给了父亲,并在电话里告诫李明的父亲,要多给孩子一些家庭的温暖。这个过程说明一个学生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希望得到一种理解,一种释放,一种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老师更加了解了学生,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得到了“家”字这个永恒的话题,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秘密。

5.回顾课程,三位老师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真正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收集整理能力、探索知识能力、团结互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亲近自然能力等。老师们在这次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学生。除了各种能力的提升,还学到了很多学生的声音,对思想的教学是有好处的。我也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以利于下学期工作的提高。

不及物动词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1.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过程中,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会影响课程实施和管理的秩序、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教师预先为学生选择和设置研究课题,会抑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生产课”。如何才能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强化“实践”体验,真正让师生“主动”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3.如何科学、有效、持续地管理和评价课程,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4.教师如何把握活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5.如何调动学生特别是部分困难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让测评工作做到公正全面?操作起来是否简单可行?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