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少年聂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新单词;正确读、写、理解16生词;能使用部首查找法查字典,能在上下文中理解单词。

2.可以通过合并自然段落来分割文本。

3.能够用“无论何时”造句...总是……”;可以听写句子。能背诵课文第五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引出文中具体描述聂耳“少年时非常热爱音乐”的词语;知道聂耳能成为“杰出的音乐人”,与他“从小热爱音乐”密切相关,知道努力学习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类

教学过程

一,国歌的引入,逐步揭示话题

1.听着中国人民的国歌,想:这是什么歌?你知道它的原名吗?这首歌的歌词和词曲作者是谁?(板书:聂耳)

2.你愿意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聂耳吗?学生报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聂耳童年的故事。(板书:少年)一起读题目。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并要求对照读汉语拼音,读准读音,不加字、不漏字。读得快的同学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可以竖起手指表示次数。读得慢的同学要坚持下去,尽量读完整。

2.同桌自然段落互相读听,比较谁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阅读课文。(巧妙的自然段落划分)下面来评论一下你读的是否正确流畅。

4.你觉得年轻的聂耳是个什么样的人?免费补充题目:少年聂耳随机板书:喜欢音乐。

三、围绕主线,品味探索

1.默读课文,用“”画一句聂耳少年时对音乐的热爱。

2.合作探究,阅读关键词。

(1)对于四人小组交流圈画出的句子,大家可以说自己选了哪一句。你是从哪里意识到聂耳喜欢音乐的?为什么?

(2)各组选出自己组内体会最深的句子,组长汇报交流,其他组员补充。

(3)根据小组的报告,集体品味和感知关键词。

聂耳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县,少年时就非常喜欢音乐。

引导把握“非常”这个关键词

重点句子二:聂耳经常跑到木匠那里,坐在石阶上,手托着下巴,眼睛不眨地听他说话。

引导抓住“经常”、“不眨眼”、“侧耳倾听”等关键词和“跑”、“坐”、“抱”等词语进行理解。可以做一个动作,体验“不眨眼”的样子,想象聂耳的专注,从而体会聂耳听歌时的专注和忘我。

重点句子③:抓住聂耳与大师的对话。

可以分角色来读,读出聂耳想向老师学习的真挚而迫切的心情,从而体会到聂耳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

重点句子4:哥哥去爬龙门,聂耳却独自站在一棵大绿树下吹笛子。

引导和把握“独”和“立”这两个关键词去体会聂耳对音乐无私的爱。

关键句子⑤:傍晚,天空突然变得阴沉沉的,下着毛毛雨。聂耳聚精会神地吹着笛子,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

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去体会聂耳的“专注”。想一想,你遇到过“专心”学习的人吗?你可以说你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说你自己。

我亲身经历过。从而深刻理解“专注”的意义。

3.文章写了聂耳喜欢音乐的哪两件事?(板书:跟木匠学吹笛子?撼西山,大绿树下练笛子)

第二节课

教学过程:

1.提出学习问题,合作探究学习。

聂耳为什么能成为「杰出的音乐人」?这和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2.反馈(1):

在描述聂耳对笛子迷恋的句子下面画线,在最能表现聂耳对笛子迷恋的词下面画线。

(1)聂耳经常跑到木匠师傅那里,并且……聚精会神地听。

在动词下面划线,如“经常”和“坐着”。

(2)有一次,...恳求...

理解:恳求

(3)从那以后,...每天...

理解“日常”的含义。

思考:

三句都是聂耳对笛子的迷恋。有什么区别?

(动作,语言,直接叙述。引导学生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3.反馈(2):

(1)哥哥去了...,但是聂耳...

理解“却”在句子中的作用。

(2)然而聂耳越吹越强...

“但是”意味着一个转折点。为什么在文中用“但是”?

4.反馈(3):

还有一个人支持聂耳——哥哥。

“哥哥从哪里来的...看见...赶紧……”

这句话和描写聂耳有什么关系?从这里能看出聂耳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5.总结深化。

黑板设计:少年聂耳

专心听歌。

在雨中吹笛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