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将进入一年级。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一)入学心理准备。

第一,让孩子有成为小学生的强烈愿望。父母应该总是在孩子入学前六个月告诉孩子一些关于上学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大家到了6岁,就该上学了,这是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每个人都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才能走向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些道理也许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但一定要讲出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早点把这些基本的认识灌输到脑子里,但是讲的时候也要讲一些方法和艺术。比如,家长可以说说自己当初是如何渴望上学的,入学后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也可以说说已经有孩子上小学的家长是如何谈论孩子上小学后的进步的;也可以借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同事来表达对孩子的羡慕和希望以及信心,这会让孩子渴望上学。

第二,让孩子知道学校生活和幼儿园的区别。父母最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学参观,同时告诉孩子,一个人一旦上学,就标志着他不再是个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孩子;学校生活比幼儿园生活丰富有趣得多——学校会开很多课程,组织很多活动,认识很多新老师,认识很多新同学;上学后很快就能戴红领巾了,是红旗的一角。戴红领巾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等等。孩子读了、听了,会觉得上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对入学后生活的变化会有心理准备。

第三,要帮助孩子克服“玩腻了”或“怕进学校”等不良心理。贪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早期教育晚或者方法不当造成的。这时候就要赶紧补救了。补救的办法是抓紧入学前的有限时间,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入学材料准备。

第一,在家里给孩子安排一个合适的学习空间。如果可能的话,应该给孩子一个单独使用的房间,重新布置,让它不仅是孩子的卧室,也是书房。需要在明亮的光线下摆放一张高度适中的桌子,一把适合高度的椅子,一盏除了自然光外还有护眼功能的台灯。最好在书桌旁边设置一个小书架,供孩子自己使用。然后在墙上开辟一个“学习园地”,有“成绩单”、“练习展”、“红花台”等栏目。如果没钱给孩子单独一个房间,也要挤出一个地方给孩子做“学习角”,放上必要的桌椅书架等家具,如上所述。孩子会觉得很新鲜,喜欢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从而对入学产生一种期待。

二、上学前,带孩子去商店,让他自己选择书包等学习工具,然后让他买回来后背着书包走在大家前面,教他回家后把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去书店买一些孩子入学后会用到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参考书。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用汉语拼音改编的中外名著故事书,回来后放在书架上。这样会进一步增强孩子的求知欲,希望早一天入学,早一天能够用上这些参考书,读完这些故事书,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长大了该上学了,并以此为荣。对学校的向往会让他按捺不住,掰着指头数着时间,期待早日成为一名小学生。

(3)行为习惯的准备。

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刚入学的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把自己所有的学习用品带到学校,在上课前放在指定的位置;听到铃声后立即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老师进教室,宣布上课,马上站起来跟老师打招呼;坐姿端正;上课注意听讲,发言时举手;遵守纪律,不搞小动作,不随便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写字翻页要轻,不要出声;等一下。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前两种准备更重要,但容易被家长忽视,这是目前大一新生普遍缺乏的。许多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第一步;孩子能不能在小学有个好的开始,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学习的差异是由行为习惯不同造成的。专家呼吁学前教育从教授孩子特长转向培养良好习惯;多认识一些单词,可能会让孩子在小学初期的学习上有优势,但对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近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起着突出的作用。“好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入学前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让孩子明白以后的学习和以前的学习不一样。以前的学习没有完全脱离玩耍,以后的学习一定要脱离玩耍。“学是学,玩是玩。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学习,玩的时候才能尽兴。”为了让孩子对这种集中学习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孩子入学前一年(至少上半年)的时间表中加入“学习”的内容:每天给孩子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一开始可以是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最多不超过40分钟;每次时间一到,就让他坐在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学习——读书、写字、画画。即使孩子当时在玩,也要马上停下来,马上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教会孩子树立效率的观念,懂得有速度有质量的做事,不慢不慢,也不求快,但求粗枝大叶。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懂得坐和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影响孩子以后的身体发育,也影响听课的质量。同时要注意加强孩子的纪律性,告诉他:放学后不能迟到早退,生病要向老师请假;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说话要举手,不要坐在椅子上晃来晃去,不要咬手指,不要玩手或者摆弄手边能拿到的小东西,不要和旁边的同学随便说话,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回事,等等。虽然孩子入学后老师会讲这些东西,但是家长事先已经讲过了,就像老师一样,会让孩子更深刻地记住这些要求,更自觉地去做。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和孩子强烈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行学习效果不会好。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入学前会更加渴望知识。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孩子是爱学习的。孩子入学前,家长要多利用科普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市面上有很多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可以选择那些彩色图片精美,文字描述简单明了的。在告诉孩子的同时,他们告诉他,书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只有上学,努力学习,书才能成为好朋友,才能在他们面前展现精彩的世界。这样会让学习成为孩子内心的需要,产生极大的热情,让他学习的时候坐得住,学得下去。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这一点恰恰被很多家长忽略了,他们关心孩子入学后的学习,只注重对孩子学习的严格要求,在养成生活习惯上很随意。

比如晚上孩子不能按时睡觉,有的想看电视。一看就是9点,10点;有的想玩电子游戏,就让他们玩,一玩就入迷。结果孩子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变成了“夜猫子”——晚上不愿意睡觉,早上起不来。这种习惯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孩子入学后还是这样,上课就会很迷茫,什么都听不进去。

再比如,孩子没有吃好早餐的习惯,早上放学后作业很重。他们会饿晕到第二节课结束,学习自然会受到影响。有些家长只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要解决问题,必须从自身做起,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安排好孩子的住宿。

还有,孩子的衣服帽子鞋袜看似与学习无关,其实关系也不小。如果孩子从小就讲穿与穿,心思都花在关注吃穿上,学习就不那么关心了;如果孩子的衣服鞋袜不合适,比如衣服很薄,坐下来腰腹很不舒服,孩子就会时不时用手拽,还会一直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自然会影响听课,甚至形成听课不专心的坏习惯。

家长要想让孩子入学后成为好学生,就不能不在入学前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实践能力的准备。

1,要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学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和幼儿园不一样。为了让孩子放学后自由自在地生活,父母应该提前告诉他不同的地方,让他学会自己处理一些事情。

比如:上厕所,幼儿园分男女厕所,小学是分开的。先告诉孩子这个变化,然后带他去公共场所辨认马桶的性别标志:男女头、裤子、裙子。方便后如何使用卫生纸也要教,尤其是小女孩,要教她从前向后擦,以免大便污染阴道和尿道。

而且要教会自己穿衣服,系皮带,系鞋带;也让我们记住:放学后,下课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然后我们就可以玩了;如遇特殊情况,上课想上厕所,要敢于举手告诉老师。不要怕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再比如,孩子入学后,午餐可能需要自带饭菜。这就需要教会孩子早上不要忘记热饭,中午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放学后不要忘记带餐具回来。如果学校提供午餐,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做饭、吃饭、收拾餐具;如果在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吃饭,要教会孩子如何照顾自己,好好吃饭,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另外,孩子放学后会有自己正式的“公文包”,所以要养成入学前整理玩具和衣服的习惯,教孩子根据课程安排整理第二天要用的课本和作业,不用的留在家里,检查铅笔盒里的铅笔、橡皮和尺子是否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在教孩子做这些事情之前,家长要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去尝试;慢一点,如果做得不够好,没关系,可以多练几次;鼓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建立自信;不要“嫌弃”,不要冷嘲热讽,不要催促,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2.注重行为自控能力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首先决定学习成绩的是对自己行为的自控能力。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来完成。如果一个孩子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后能按要求完成作业,那么作为一个初小学生,即使学前没有基础,作业也不会落下。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学生每次考试都拿满分很正常。如果有些学生低于95分,就意味着“不及格”。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懂得“听话”,也就是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最好的训练方式是:从孩子懂事开始,父母就会把一天生活的要求制度化,明确确定有“约法三章”。如果你过去没有这样做过,不妨在孩子入学前做,至少在学习条例中提出一些要求,并附上奖惩。比如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要边学边玩;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应该学习的内容;只有当你完成了作业,你才能得到奖励,否则你将受到惩罚。家长也要守信用,严格遵循“约法三章”,严格奖惩孩子。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只有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才能赢得父母的表扬,才能玩得随意开心,否则父母会不开心,自己答应自己的一些事情也无法兑现。同时,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随意打扰孩子,要注意提醒不知情的人:“孩子在学习,说话做事轻一点。”这样孩子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是整个家庭生活中的大事,从而逐渐培养学习时的自律意识。这样孩子入学后,会更容易接受学校的各种纪律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上。

3.注重学习自立能力的培养。

有些孩子虽然入学后学习态度良好,能遵守行为规范,但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不善于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比如:上课老老实实坐着,却经常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学算术的时候,我还长期保持着数手指,一个一个算的方法,不会口算,也不会心算;老师提问或考试时不动脑,胡乱猜测或重复别人的答案,等等。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入学前培养孩子学会自立。第一,要帮助克服对父母的依恋,让我们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开开心心的好好上课;第二,上课要能坐得住,不东张西望,眼睛盯着老师,注意老师,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用脑袋思考;第三,要教会孩子把老师说的话记在心里,课前老师布置的东西(用笔或用脑)要记得清清楚楚,回家后要清晰地表达给父母;第四,要把孩子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对孩子课余时间的控制也要“以学习为主”。黄金时间要用来准备和复习,做完作业才能做其他事情。训练的理想效果应该是,孩子能够自觉地做这些事情,不需要家长提醒也能做好。

学习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早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如果孩子之前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那就更需要在入学前的这段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亡羊补牢”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