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道德与社会四年级教案(上册)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该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体现了以育人为理念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互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这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四年级上册,编了《我们在一起》《成长无忧》《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有***12课。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容量,建议安排不同的课时。一般建议每节课安排3~4个课时,一本书37个课时,留出部分课时给学校和老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和相关活动。

三、教材的特点

1,见物识人,以物识人。

孩子是在与遇到的各种事物互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比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理解这些东西的“逻辑”和“物理”,比如我们吃的食物来自哪里,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些生活常识,适应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些东西都是人创造、生产、经营的,背后都有“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工作,人的需求和情感。作为《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教材,要尽量挖掘出“事物背后的人”,让孩子在看到事物的同时看到人,感受到“人心”和“人性”(做人的道理)。比如《衣食之源》一课,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的科研的经济价值,还在教材中呈现了一个站在儿童身边的有血有肉的袁隆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这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道德价值,试图在“物”与“人”的内在关系中实现道德课与社会课的融合,以实现培养儿童完整人格的课程任务。

2.辨别生活事实中的价值。

课本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存在于他们生活中的事实,比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教材在引导孩子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重揭示它们对我们生活可能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还是会有其不利之处?孩子要通过对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渐掌握的道理是,现有的事实并不都是完全合理的、完全好的,或者自然合理的、自然好的。让他们逐渐学会对各种存在的事实做出正确的价值辨别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我们认为,这种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辨别、价值选择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需的,也是本课程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可以把事实教育和价值教育结合起来。

3.当代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

应该努力将儿童遇到的现代生活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比如,当我们谈到纸的时候,我们介绍西汉时期纸的发明,当我们谈到交流的时候,我们谈到古代的驿站,我们会注意到各种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感染作用的无形文化,突出它们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当然,这本教材所给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1)改变教材观念。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善用教材。要“删、换、补”。课本是学生的箱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

(2)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把对人的关怀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一,要把“自大”改成有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体验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通过什么方法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方式看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道德和社会研究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格的人。

(2)立足儿童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孩子的生活,用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和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反映儿童的需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追求教育的根本和有效性。

童年是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采取儿童愿意并适合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和谐发展和人格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感受,探索发现训练技能,形成习惯。

5.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水平做出最终评价,更不是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和评分。所以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时间表

周吉

日期

教学内容

储备票据

2

9.4~9.8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9.11~9.15

9.18~9.22

9.25~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享”

10.1~10.7

国庆节假期

10.8~10.13

3、“为你高兴,与你分享”

4.面对欺凌和威胁

10.16~10.20

10.23~10.27

5.我想爬山

6.“抄袭伤害了谁?”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们与诚信同在”

8.“擦亮你的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购物”

10,衣食来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复习考试

22

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