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11 ~ 20理解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怎么写?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11 ~ 20的理解和教学的认真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11 ~ 20对数字的理解1对数字的理解11-20在整个数字学习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对10以内数字的理解和延续,更是对100以内甚至更大的数字的理解和延续。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一、通过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计数,掌握数字的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必须依靠对图像和运算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征,然后通过表征的中介作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挥棒,在挥棒的过程中观察和掌握数字的构成。这种操作情景,让学生“思维从行动开始”来诱导思维、促进思维,“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感知。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索。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前面学习165438内数字的方法,独立学习11-20内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在全班同学中,我提倡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对小学数学11 ~ 20 2 1理解与教学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在整个“认识11-20的数”的教学中,一般老师都是采用边输入边演示的方法,将10根木棒捆绑成1束,告诉学生1个十位表示,然后将1一一相加就是11。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尝试发现的机会,形成了一种认真听、认真记、用教师语言表达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发现、互动、合作研究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当我知道计数单位单位和十位数后,我让他们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一起学习。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知道铅笔有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代表一打,是学生创作活动的重头戏。
3.在学习运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的图片,用数字展示所见。在这里,我不采取一刀切的急行军方法,而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数字来表示数字。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能力找到不同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自己的数字。自学更能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和教育面向全民,实现每个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我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满足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需要,减轻压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我以评价的方式促进师生感情,激励学生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5.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多么重要。在小组练习中,一些孩子拿着一支铅笔争论...由于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课堂的进度和目标的达成。痛定思痛,在不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情况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个思路可能更好。比如只给小组提供十几支铅笔,可能更适合一年级学生直接思考。
小学数学11 ~ 20对数字理解和教学的思考3《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字和符号意识,发展抽象思维。”并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形成和发展数感,是新课改的重要课题。所谓数感,其实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解决和运用数字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目前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认识数字从0到20+165438”一课中,通过摆姿势、捆绑、比较、说话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数、读、理解数字的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能用这些知识去描述现实或者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就是“死的”。“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触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字的意义,实现用数字表达和交流的功能,初步建立数字感,从而发展数字感。
首先,体验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 ~ 20的数字,是学生对数字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基础。在课前交谈中,老师选择一捆十根的特殊关系,渗透一为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生在自主探究“如何摆放12根让别人快速看到”时,呈现了八种摆放方式,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无法体会到“12根扎成一束”的优越性。但“10扎成束”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在这一点上,老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张图,1 1楼摆,2 2楼摆,10 10楼摆。当学生对“1 1楼摆”和“2 2楼摆”感到无奈时,10 10楼摆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12。
通过对比体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到的,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想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强烈的欲望。然后,通过放棍子、讲作文、脑子里想棍子、讲作文、看数字、讲作文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体验其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树立数字意识。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过物理运算(放棍子)-表象运算(脑袋里放棍子)-符号运算(看数字直接说作文)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十和几组成十以上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的概念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教不来的。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感受、理解,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的敏感,从而建立数感。
第二,注重实际应用,形成数字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数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在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或用过这些数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回忆自己经历过什么。学生的分分秒秒思维体现了他们对对数的兴趣,如16全音节,18公交车,12彩色水彩笔等。这些都不是他们编的,而是他们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他们数感的具体体现。
第三,鼓励猜测和验证,培养数字感
数学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可以简化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探索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介绍时,让学生猜“有几个草莓?”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相对大小,又能让他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数数,还能了解学生的出发点,可谓一箭三雕。在实际应用部分,问题情境的设计,如翻页数出10页感受纸张有多厚,鼓励学生加深对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并逐步得到合理的结果,也鼓励学生自觉地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积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于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对初等数学11 ~ 20教学的思考:4 11-20;它不仅是对10以内数的理解和延续,也是理解100以内数甚至更大数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能数到20,也知道11~20这个数。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让学生逐渐理解“10 1是1个十进制”,掌握65438+。
1.通过统计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放一根棍子11。怎么放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学生摆姿势有几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学生更容易看出一边是10,另一边是两个的姿势是12。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把10根棍子捆成一捆,也就是1个“十”。从而突破10一是1“十”的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形成,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愉悦。
2.在知道10一是1十后,引导学生用1小棍和两个小棍做12,并说1十和两个十一起构成12的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用小棍子放在桌子上,说出来,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又加深了对数字11~20的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1十”的概念,老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总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用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例子充分感受到“1十”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方便。
对小学数学11 ~ 20中数字理解的思考;数字的理解是一年级课本第七单元的内容,包括:数字11到20,数字的读写,数字10的加法。我参加的内容是从11到20的几天的理解第一课。20岁以下的孩子,大部分在入学前就能初步数数,但数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孩子参加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理解的需要,而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所以在这堂课上,我想在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之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边玩边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刚开始上课,通过南昌创建文明城市,和老师一起出去散步,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尤为强烈。”所以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入手的。不仅能让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而且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诸如“一次数一根感觉如何?”“看这些运动员比赛是什么感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习到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和发展的,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根据这一思路,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现实性出发,要求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和讨论,从直觉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数字的构成,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猜棒的游戏中感受,用手放棒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在全班,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我知道11的时候,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的棍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校的工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让他们自己拿出棍子,而是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受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初等数学11 ~ 20教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以此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成功:
在本课中,学生已经基本能够数出物体的数量、读数、11~20之间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因此,决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是直观地理解11~20的每一个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建构新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中午,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路队长的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过马路。这是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主要是具象思维,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运算活动将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以这节课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甩棍子)来学习,促进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缺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在数学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从而实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平时发现班里的同学翻页很慢,一页一页的翻,有的甚至不知道是前进还是后退。学会20以内的数字顺序后,让学生翻书,根据数字顺序决定往哪个方向转;体验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确定翻多厚,提高翻页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