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哪些知识点渗透了函数思想?渗透了什么功能理念?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寻找给定事物(事物、图形、简单数列)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它们的情况,来体验彼此相关的量。描述事物的质变,如“我长高了”;或者描述事物的量变“我一年长了4厘米”;或者观察模式,合理推断发展趋势,比如找到规律“1,1,2,1,1,2……”".这样,在数学的早期学习阶段,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探索模型,对函数关系的初步体验。
2001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第二阶段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的“规律”,并逐渐学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公式来表达规律。这次数学教学大赛,肖老师用“带字母的数”猜老师的年龄,设计的非常恰当。先说直觉:如果你10岁,老师比学生大19岁,那么老师29岁;回忆往事,一年级出生时我6岁,老师多大;展望未来,18岁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时候,会是几岁?然后用语言描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对几组的计算和对规律的自由探索,发现师生年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但师生关系比学生大19岁不会变化。最后,把语言描述的关系表达式,即探索出的规律抽象成代数表达式,即当老师是A时,老师是a+19,当老师是T时,学生是t-19。这样,直觉(图形和表示)-语言-代数的有机结合就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萧劳在渗透功能思想时,很好地把握了两个基本原则:①只有创造“变化”的过程,才能感受到功能的思想;②激发学生“探究”的天性,在“变”中把握“不变”,满足人们好奇的天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过去,还可以通过探索给定事物中隐藏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把握未来。
在小学阶段,除了用字母表示数字,还有很多地方也蕴含着丰富的功能思想,反映规律性的东西,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1,计数,一个一个,两个两个...,“正”计数,“倒”计数。无论如何计数,学生都能在计数的过程中体验、发现和描述“规律”。
2.计算中的规律:20以内的加法表和1999年的乘法表也包含了丰富的规律。同样,在“和不变”、“差不变”、“积不变”、“商不变”的条件下,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另一个数的函数。
3.百数图中的规律:除了横、竖、斜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以探索每行或每列中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两行两列中相邻四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先用语言表达,但尽量用字母表达。
4.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三角形变形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面积也是密切相关的。
5.基本数量关系:周长、表面积、体积公式;总价、单价和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距离、速度和时间、正比、反比等。
6.统计图:尤其是折线统计图,操作图本身就是函数的形象。
可以说函数无处不在,小学阶段函数思想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变化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需要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函数思想,还可以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