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模式。往往一节课,老师讲得多了,渴了,学生却是云里雾里,甚至昏昏欲睡,结果必然事倍功半。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大多学以致用,思维迟钝,动手能力差,被称为“高分低能”。在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怕学生不明白或不理解,往往会一步步进行琐碎的分析和解释。但是,如果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创新就会失去展示和培养的空间。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教学需要创新,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感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前重在“教”,现在重在“学”。过去更注重教师的行为,现在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填鸭式”和学生“课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教师因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而头疼。怎样才能快速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切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变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为习惯,才能随时随地表达好的态度,随时随地使用好的方法。好像凭本能,一辈子都没办法。”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训练他们长期关注一件事来培养他们上课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多种形式的信息呈现,小学生当然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自觉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比如在“平面图形的理解”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来到我们的教室,和他的同学交朋友。你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多媒体把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手拉手地呈现给学生,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这个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愿意帮他们起名字,不仅是名字,还有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在“替换策略”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该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多重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位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让学生画一张图理解一个大杯子可以代替三个小杯子,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用一个量代替两个量是必要的。学生将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生活中的原型升级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到数学建模的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这种画图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知》这门课程的时候,因为我以前展示的多是实物,学生很难认出课本上的透视。如何把原本现实的物体转移到数学的本质上?在重新设计这门课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彩色物理图形和线条的透视效果,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障碍,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创新教学理念,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应该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眼光来看待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会随时随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比如“百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上,有个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就让学生找相关资料,举例证明或反驳这个观点。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同学举了“我们班今天的出勤率是98.5%”、“一件毛衣里,羊毛的成分可能是80.5%”之类的例子。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们也得出结论,分子的百分数可以大于100,可以是0,以此类推。在“认识圆”的课程中,我去用多媒体演示了一组图片,比如圆轮子、圆飞碟、圆餐具等等。一个学生小声问:“为什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个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说明方形或三角形的轮子磕碰,方边的餐具使用不方便,容量小。通过学习,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理解。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往往不经意间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的顿悟、灵感萌发、瞬间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发光。

4.拓展教学视野,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好的事物能引起人的愉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教学能充分揭示数学之美,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认识角落”的课上,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角落,我也随机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角落,可见角落无处不在,有了角落,我们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再现离学生较远、肉眼看不到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欣赏到老师收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精美图片,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等,深入浅出地将新知识隐藏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索这种对称现象的欲望,实现了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社会和自然的意识。然后让学生用电脑做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可以启迪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引发智慧的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中的简洁统一美,图形中的对称美,解题中的奇异美,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严谨和谐统一美。但学生未必能感受到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审美因素,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和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的结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言简意赅,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和一种意境。

总之,如何探索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的培养,如何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都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所有的数学老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敢于尝试的能力。要把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结合起来,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