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注重知识的教育,而且提倡智慧的教育。纵观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上课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头晕目眩,昏昏欲睡。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全部时间,老师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但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下面我就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诊所,老师的功夫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举一反三。但是,了解教材和学生是教好的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课文重点,抓住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什么是教学重点,就可以避免抓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时候详细,什么时候详细,什么时候省略,明确轻重缓急。抓住课文难点,设计教学形式,解决问题就不会单一,课堂教学就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一定很精彩。相反,如果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恨不得把教练组拿在手里背一课,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如何才能精彩高效?所以在教学前一定要把教材吃透。

除了要吃透教材,还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准备的课能否被学生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课文《我的叔叔鲁迅》时,没有问学生“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字典里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他只是说:“你想想那个饱经风霜的黄包车夫是个什么样的面孔。大家想好了之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就从:‘黄包车夫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的字就会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从一个简短的案例可以知道,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高效简洁。奇怪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喜欢。

刚才我们说老师要把教材吃透,课前要了解学生。那是不是说明老师课前认真准备就够了?当然不是,因为教师想要达到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很重要,所以要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二,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老师都知道,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当然,我们通常会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但效果并不理想。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还是不认识生词,看不懂句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很生气,经常批评学生,指责他们态度不端正,预习不到位。但是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的要求到位了吗?清楚了吗?是的,我们没有给学生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明确要求,没有给学生预习足够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才能预习到位。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1,多读课文,读得准,2,查字典,查资料或做标记,以便课堂上解答;3.想想你通过阅读课文学到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等等。如果学生能按要求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长期坚持预习,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

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老师们都知道,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和应用听、说、读、写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先说听力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音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比如,在教完《一夜之功》后,给学生介绍《十里宰相》这一课,用音乐大声读给他们听,让学生被带入课文的意境,与作者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体会总理为人民奉献了一生,这样“宰相为民,人民爱总理”的感人主题也就真实了。

第二是培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者班级报告,或者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多思考,多说话。这样,一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头表达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其次,通过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的知识,口语有多种训练形式,可以通过看题目、说主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插图讲解意思,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学习单词和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读句子,说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品味段子,说段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讲经验,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其次是阅读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阅读,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你的意思。”阅读教学的本质是阅读指导的过程。阅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短精讲的需要来选择阅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流于形式。

最后说说写作的训练。只要我们随便翻开语文课本,就能发现很多课后练习都和写作有关。比如阅读、写作、听写、默写、造句、练笔等等。教师绝不能简单地用讲课来代替,而应该让“写作”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写自己看到的,写自己听到的,写自己感受到的。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充分利用“写”的练习巩固记忆。

四、提炼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教学语言越简洁,越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听课兴趣,课堂效率越高。

(1)精心预设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回答的速度,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如我们在教《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我们问“鸟的天堂有什么好?”这样的问题,因为领域太广,学生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回答。但如果换一种说法:“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被引用,有的地方没有被引用?”这样的问题,思考的重点在“是否有引号”的区别上,方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可见,课前精心预设问题,可以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压缩和锤炼教学语言。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教传统教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问题是如何让教学语言发挥其作为教师的最大作用,让学生讲得集中,讲得少,挤出时间给学生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努力使教学语言简洁而不啰嗦。这次去Xi安听课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6月165438+10月17至6月18,有幸观摩了陕西省首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评价大赛12班。12课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老师的基本功是如此扎实,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励志、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其中,咸阳市三原县中山街中心小学梁娟老师讲的古诗词“一园不值”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老师行云流水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学生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很好,老师引导到位,心平气和,和蔼可亲。这些都归功于梁先生扎实的语文功底,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除了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学生们似乎还从老师的语言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包括词语的使用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同时,老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这一定是他平时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平时也要苦练基本功,磨练教学语言,上一层楼就能让自己。

(3)巧用评价词。简单的一两句话总能激发学生无尽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欣赏,或尊重,或期待。比如孙全胜老师在花生课上,听完学生朗读后,有这样一段巧妙的评价,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听学生们朗读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疑。小疑惑小进步,大疑惑大进步。没有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懂就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问的问题大,谁问的问题响,谁问的问题多?" .这样,一两句简洁的话就能激发学生无尽的学习兴趣,其作用不言而喻。同样在安听课的过程中,商洛市镇安县城关小学余老师讲的《小小稻苗历险记》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灵活处理课堂事故的技巧和能力堪称完美。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个环节是师生合作表演杂草抢夺小稻苗的营养。老师打小稻苗,六七个孩子打杂草。抢营养的时候,“杂草”在老师身上乱抓很尴尬,但余老师并没有乱来,而是马上提醒孩子们“营养应该在哪里?”孩子们立刻弯下腰,围着“小稻苗”“抢”地,将现场表演推向高潮。说完,余老师问:“谁有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要问问题”。这个时候于老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过渡语。她说:“没有问题是不平凡的,有问题是正常的。”余老师如此幽默地说。简单的文字,巧妙的过渡,引出后面的预设题,其课堂适应性可见一斑!

5.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上课激情澎湃,提出的问题也很精致,但学生的反应却像一潭死水。所以有些语文老师常常感叹“语文课真的不行”;然而,前几年社会上有批评者提出了“中国老师把人和孩子混为一谈”的论调。他们认为语文老师霸占了语文课堂,导演和表演独白,把学生本可以看懂的文章写得深不可测。语文老师这么吃力不讨好,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等待,为自己求情,因为求情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深刻反省一下。也许我们真的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不妨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做一个分析:就其性质而言,语文是一门情感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就其内容而言,语文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在设计语文课堂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情感欣赏空间,给学生足够的听、说、读、写时间。很多语文老师对这一点认识不够。他们总是认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花大量的时间和学生谈论他们认为的标准答案,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做笔记。这样,语文老师变成了播音机器,学生变成了写作机器。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怎么会不觉得无聊呢?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不被认为是“误人子弟”呢?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充分的领悟和训练!

古人云“大师不过是引路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古今中外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引导学习方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可以给语文课堂打个比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受他们邀请来参加语文学习活动的客人;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维护学生学习秩序的主持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找到语文教师自我解放的途径,那就是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也给他们一个独立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广阔而迷人的花园里茁壮成长,语文教师也能走出自导自演独白的泥潭,摆脱“误导孩子的罪名”。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常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中有艺术,不断上下求索,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