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我在继续教育网学习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谁能深入说说?
一,创设情境,激发艺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视听、游戏、再现生活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轻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一切机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体形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课堂情境包括课堂场景和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机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在动力。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审美。
艺术的主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的现实密切相关。因此,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问题,激起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拓展思维的主动性,增强求知欲望。比如我在《春天的颜色》课上,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先绕着校园走一圈,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绿油油的草地、金黄的迎春花、快乐的小鸟、忙着采蜜的蜜蜂和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学生们边走边看,感受着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我们围坐在草坪上,谈论着春天的颜色:黄色、绿色和绿色。
二,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童话是学生的最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感人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我在二年级“美丽的瓶子”课上设计了一个“阿里巴巴”的童话形象,让“阿里巴巴”带领学生参观“瓶子王国”,了解“瓶子王国”中成员的形状、颜色和功能。因为童话的形式生动,贴近学生心理,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很好地参与其中,感受童话王国里每一个瓶子成员的美好。
第三,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美。
有人说:“游戏是孩子的天使”,这句话适用于每个孩子,适用于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游戏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并具有持久性。巧妙利用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寓教于乐。比如在“好吃的水果”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叫“瓜果超市”。游戏形式如下:邀请10学生扮演桃子、苹果、南瓜等水果的摊主,其余学生扮演购买水果的顾客。地摊主要是根据自家果蔬的颜色、形状、味道向顾客介绍和销售自己的产品。顾客根据摊主的介绍进行购买。最后,比较一下谁是第一个卖自己瓜果的。通过“瓜果超市”,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观察和了解瓜果的形状和颜色,将枯燥的观察过程变成生动形象的游戏过程。
第四,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琴棋书画”四艺,体现了艺术的融合。音乐有很强的情感传染功能。通过音乐,学生可以感受到天籁之音,激发人的情感,将学生的感官和直觉提升到更敏锐的程度。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诱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画国画的时候经常会放一些《春江花月夜》《云追月》《好一朵茉莉花》之类的民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国画。如痴如醉的音乐能使学生迅速平静下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动情地歌唱,这反过来又会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无形中把他们的思想拉入意境,放入音乐的旋律。实践证明,在学生绘画时经常放一些慢节奏的音乐,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急躁情绪,产生一些绘画创作的灵感。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搭建教材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在各种情境的刺激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活跃和活跃,思维追求个性,审美创造力日益增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比如我在教一年级《花的世界》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童话的情境。
案例:《花的世界》新课程介绍
老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花园玩。
利用视听媒体,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的环境,增强了主题感。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优美的音乐,悠扬委婉,兴奋空灵。看着花儿摇曳。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美丽迷人的花的世界。)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
生:我看到绿叶上有露珠。
生:我看到花儿好像在笑。
……
老师:你知道什么花?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水仙花、茉莉花、荷花。
生:梅花、菊花、牡丹花。
……
老师:我告诉你,你应该在花园里走得很轻,不要踩它们,也不要随意摘它们。
(画面继续展开,拉近物体让学生观察。)
生:水仙花瓣真的是漂浮的贝壳!
生:花的颜色真好看!
……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没有使用更多语言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入了新知识自我意识的梦乡。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获得直观的体验,为《花的世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四年级教《各种帽子》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让我带你参观一下帽子店。你想买哪顶帽子?
图为各种帽子。真的很耀眼。)
生:我想买那个白色的。白色很适合我。
我想买那种卷边的。
老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的风格挺好看的。
我想买一顶军帽。
老师:你为什么要买军帽?
生:因为我长大了想当警察。
……
“买帽子”创设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买帽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帽子的款式特点和功能,尊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第二,在探究中开展艺术创作活动。
探究过程是学生钻研和熟悉课本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到充分发展。在学生互动和教师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艺术创作”的教学,指的是艺术领域中“运用材料、技法、工艺、元素、分析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与临摹、临摹相对。它不同于美术技能、理论、临摹等教学,不用于其他学科。
美术绘画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有趣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全面提高,积极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写道:“改变过去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当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进行研究和发现。所以我认为幼儿美术创作教学急需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不能靠老师教,只能靠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过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引”,学生主动“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积极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提问、讨论和辩论,把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以极大的学习热情进行自主探索和头脑风暴,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合适的答案。
树叶拼贴动物的教学设计
按照欣赏-实践探索-总结经验的教学模式,我结合语文课的叶画教学,安排了三次教学活动。)
活动之一:欣赏
l、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树林。
2.秋天让我们去树林里散步吧。你能捡起什么树叶?
3.展示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
4.树叶可以做成画。展示几张树叶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5.你能给每幅画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吗?比如“金鱼在水里玩”
6.叶子画的真好看!孩子想自己做——你呢?请回去试一试。
活动2:实践探索
学生试着用问题画树叶。
1.做树叶拼贴画需要什么样的树叶?
2.树叶拼贴画是怎么做的?
3.如何根据树叶的形状特点拼贴动物?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向父母寻求帮助,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
活动3:总结经验
1,群里自由交流。
2.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叶画。
叶子画的名字是什么?
②拼贴用哪几种树叶?
(3)叶画的每一部分都是用什么叶子做成的?(你可以说名字、形状或颜色)
3、老师总结。
4.学生修改他们的作品,并举办一次树叶展览。
在这个艺术创作过程中,老师没有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怎么做,只是用欣赏的眼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自觉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热情很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技能更加巩固。
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艺术创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攀登的兴趣、体验知识的快乐和创造的美好,促使他们奋进,增加信心,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第三,合作开展艺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性别或能力混合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指导,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育领域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表明,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儿童之间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感受、体验、观察、表演、资料收集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改善师生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简单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小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科研工作,但在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上的相似性为学生获得相关的科研经验提供了基础。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体的自主学习成果转化为整个群体的认知成果,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相互检查的功能,使学生从别人的经验和方法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5).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报告有利于竞争性合作,也可以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的认知成果,可以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6).小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过程,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2、合作小组的组成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仅分配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因素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还要注意男女生比例。否则,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的思维模式和活动能力都会失去一些多样性,在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组成小组时,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的学校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在50到60人之间。应该说,大班制不利于合作学习的组织。当我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在教学中,我开始指导学生以六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这些情况都出现过:六个人中总有一两个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者被忽略;美术课的教学时间太短,不能给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研究,所以小组讨论需要6个人轮流发言的时间很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合作也有竞争,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和其他小组竞争,也很难统一六个小组的意见。于是,我把学生重新分组,就近四人一组,个人发言时间、关注程度,以及合作效率、统一意见的自觉性,在小组合作中立马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结论,对于像美术课这种教学时间短,练习时间长的科目,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法更合适,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甚至采用二人小组互学,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利。
3.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中的应用。
1).从肢体动作的引导,培养小组合作的习惯。
可能有人会觉得,只要小组成员在一起,就可以讨论,不用关注学习的物理动态。事实上,学习的效果受身体动力学的影响很大,具体来说,小组学习的氛围往往是由身体运动创造的。
在一次美术课上,我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自己对美术书中作品的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部作品,喜欢它的哪些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安排完学习要求后,我走访了各个小组,发现他们都在看自己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换意见。群里没有活动。我去过的每个群里,都有同学拿着书,试图告诉我他们的看法,而忽略了同组的同学。这怎么行?这和我问,学生举手回答有什么区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的作用。我赶紧指示组长安排本组同学按座位顺序或按举手顺序发言,但讨论的气氛依然冷清。我扫视了整个小组,发现他们都在低着头看书。即使有人发言,也没有注意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我们都知道交流就是说和听。眼神和表情是对语言的解释,和生动的语言有着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的交流是传递信息的最好方式。我灵机一动,让同组的同学放下书,围着一本书聚在一起,把目光集中在说话人说的那张图上。讨论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学生们很自然的开始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就这样,我给各组提出了身体要求,一下子让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
可见,由于大三学生兴趣时间短,自我中心意识强,且多为独生子女,沟通能力较弱,因此需要通过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过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合作,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知识和经验都很少,对合作交流的理解几乎为零。我们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在教师心中树立合作学习的理念。比如欣赏作品时,我先请分析能力强的同学发表意见,表明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再补充不同意见。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互相讨论,从而形成一个模型,给学生一个引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这样,由于老师先示范,学生合作时就能有明确的方向,合作才能有效,交流才能有效。
3)培养小组组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俗话说“鸟无首也能飞,兵无大勇也。”没有组长的组织指挥,学习小组形同虚设,学生要么盲目行动,要么犹豫不决,根本没有合作可言。而且大三学生自制力差,贪玩好动。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课堂组织和纪律就会涣散,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选拔和培养小组组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
以上几点是我在课改初期的简单经验。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深入有效,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小组结构,精选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有效可行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美术课学生建立思维活跃、表演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放电是合作学习课堂的物理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各种艺术创作活动的需要合理设置座位。主动互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进行“帮助式”学习和相互学习。构建合理的合作环境可以使合作学习更加顺利、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随之上升。
总之,创作中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它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敢于创新探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发展健康心理;学生加强了交流,掌握了初步的社交技能;有效激活了师生的创作激情,形成了快乐教学的良好氛围。
第四,融入生活体验进行美术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未知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艺术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仅仅在课堂上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这时候要引导学生拓展对课外生活的探究领域。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取之不尽的教材来源。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应该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只有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才能获得深厚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案例:趣味光刻的教学片段
在“趣味拓片”的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欣赏课文的彩页,研究需要带什么工具和材料,练习什么可以打印出来。在教学期间,我参观了教室,发现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印刷材料。
老师:孩子一定要知道,要印的东西很多!
学生:老师,我剥了树皮和树叶。(他自豪地举起他的作品)
生:我知道硬币可以搓。
生:我知道鞋底是可以搓的。
生:我知道粗糙的墙是可以擦的。
生:我知道汽车轮胎可以摩擦。
……
在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拓片的方法、过程和新发现,互相帮助改正交流过程中的不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精美。在这一片教学中,我们看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升华,知识和技能也变得更加深刻。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一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的发展;二是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问题;三是方便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扎实;第四,美术新课程的创意资源是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中创造和发展的。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服务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课堂教学是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将成为美术教学的源泉。
第五,积极鼓励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愉悦身心的功能。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娱乐性,这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作为美术老师,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极其兴奋地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你,兴致勃勃地给你讲解他的创意。他们的用意不是要你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想听到你的赞美和肯定。德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能力,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舞。”儿童艺术创作表达的是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属于最原始的思维,是儿童特有的。所以,老师在评价孩子的创作时,要顺应孩子的思维,尊重孩子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永远不要急于给学生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评价时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让学生失去这种权力。在评价作品时,要以表扬为主,在学生原创作品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用鼓舞人心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你很棒!”“多漂亮的颜色啊!”“你的想法真有创意。”“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画的人很夸张,很生动。".....让学生得到快乐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感会进一步产生一种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而来。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 Roenfeld)提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也不是艺术作品,更不是审美体验,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思维越来越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