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文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

鲁迅先生的《风筝》最后一段,意思是“我”想请求弟弟的原谅,医治他的精神创伤,但弟弟已经完全忘记了,没有怨恨,精神已经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而不自知。“我”的沉重心情,因为无法弥补,只能继续沉重。这种悲伤是意料之外的,所以说“把握不住的悲伤”,我无法摆脱。想“躲在寒冷的冬天”,就是不见春天,不见风筝,以此来忘却和摆脱悲伤。我只觉得“很冷很冷”,指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天气,还有心里的难过。意思是施虐者和被虐者都被愚蠢的观念所支配,双方都不认为对方有什么不对。现在折磨者已经意识到并后悔了那种痛苦,而被折磨者却完全忘记了。觉醒者永远无法赎罪,这特别让人难过,让人不寒而栗。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扼杀了孩子自由活泼的天性。

1.文章《风筝》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平白无故压制子女的父兄,表达了对周围冰冷空气带来的不确定的悲伤,表达了对冰冷现实的极度痛恨和对春天的热烈向往。也就是说,有手足之情,有游戏对孩子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自己的小哥哥深受“折磨”却不怨恨的深情。

2.鲁迅(1881~1936)中国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育才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出版。20年代的小说、杂文、诗歌、野草、杂文、坟墓、热风、华盖、华盖的延续等。纷纷发表,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激进革命民主的思想特征。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到1935,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其他散文中的大部分作品。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我”曾经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事。作为哥哥,我对弟弟管得很严,本来就是为了弟弟。现在回想起来,他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精神上的残酷”,所以他努力去弥补,不是因为他当初的动机是好的,也不是因为他当初的想法受到了传统的影响,更不是因为时间太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多认真。因为一直得不到哥哥的原谅,我想象的所有弥补的方法都没有用,作者觉得很沉重。

4.当我的小弟弟惊讶地笑着说:“有过这种事吗?”为什么“我”感觉“沉重”而不是松散?

清晰:小时候,那样控制哥哥是一种精神上的残忍,但哥哥没有反抗,听天由命,时代变了,也就全忘了。作者悲叹被折磨者的健忘和不挣扎。在他看来,这就是被折磨的人可以随意杀人的原因,所以是可悲的,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