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学经验交流提高小学产品俱乐部的复习效率
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动脑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信服地接受你的教育信息。那么,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构建民主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赋予学生自主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下是我的一些经历: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忽视知识的传递和应用。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增加了一些活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用脑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教研改革的新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选择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和合作中学习,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还要倡导教学民主,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一个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和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克服困难。面对学校教学设备缺乏、教学硬件差的情况,一些老师怕麻烦,想办法省事,不喜欢思考,不愿做简单的教具,教学方法落后,理解方法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多动手,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扩大信息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小学生的品德来自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现代小学生积极主动,见多识广,有上进心。但也存在明辨是非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物质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心理攀比等弱点。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与实际参与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少批评、多表扬、多鼓励,不让任何一个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来,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特别是活动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对活动中做得不好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包容,给他们机会,培养他们的信心,不要因为答案不对就板起面孔。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当学生因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而产生成就感时,他们就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老师不要担心不教学生学不到东西。他们应该相信他们的学生能做到。对他们来说,尝试自己去理解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尝试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教四年级第二册《从电视的变化》时,该课教材重点讲了电视的变化,引起学生思考产品为什么不断更新。电视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学生们对此很熟悉。上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调查他们的电视机有没有被换掉,为什么。课后,我先让他们在全班交流为什么家里的电视机要换。因为提前调查,同学们沟通得很好。这时,学生可以了解电视的历史,如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大屏幕液晶电视等。通过电视的发展历史,学生认识到产品的更新与人们需求的变化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这时候我拿出了很多图片等资料来肯定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其他例子,让学生看到不仅仅是电视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教育学生有知识,对社会有用。从现在开始,他们应该努力学习,珍惜每一分钟。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情感
1,课堂介绍,感恩。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的,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或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识。一篇优秀的德育课堂导入不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学会生活。而人的情绪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场景中的各种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着综合作用。特别是小学生情绪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情感,即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积极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我经常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入情境语言环境,陶冶、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阅读和口语中,我有时会插入一些能启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联想,进入新的意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四年级第一节课《美丽人生》的时候,学生们就明确表示,植物和动物都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关心和善待他们。在练习中,学生们谈到了伤害他们的耻辱。看到同学们有一定的感触,我结合文字插图问道:如果你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你通常喜欢他们吗?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学生竞相发言,并进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很好。
2.以身作则,创造意境。例与词相辅相成,也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兴趣,受到祖国优良传统的熏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教师首先要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榜样,然后使学生进入书面语言的意境中去理解,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言传身教与身教相结合,让学生置身于学习思想品德的意境之中。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到影响和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说到付出爱,延长生命,学生可能会认为老师又在说教了。这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为地震灾区和干旱地区捐款的活动吗?我们学校还为一名学生的治疗举行了捐赠活动。你参加了吗?因为大部分同学同学都参加了,所以很自豪的说:我们参加了。然后,我说:你的行为是奉献的具体体现,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其实我们社会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奉献,只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我们的社会因为有很多这样无私的奉献者而繁荣富强。将来你步入社会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会成为贡献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种由学生引发,又回归学生的解释,可以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观点,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努力、不断创新的精神,自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参与。
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独自面对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用脑、用词、用手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
1,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要为学习创造宽松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予一些适当的平等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要做好指导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讨论、辩论中发现问题,提高认识,树立新观念,运用生活中具体案例验证的观点分析判断身边其他案例。教师是指导者,也应该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做的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关注和认真体验的重要事件,老师的引导会让他们少走弯路,所以他们可以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来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
2.通过小组调查和讨论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学生之间的和谐,让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生也能接受和激励自己。他们能够在自然、轻松、和谐、民主的条件下,主动将外在的情绪表达转化为内在的情绪体验,实现道德内化。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将课本所承载的价值和目标与学生的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现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进行课本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感受和体验课本所承载的价值目标。比如在活动世界小设计师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更方便生活的物品,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发表意见、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大胆创新的舞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于是,学生们的思维开阔了,金点子诞生了,创新产品设计出来了。虽然他们的表达不够清晰,有些设计存在很多问题,但他们的创新精神令人感动。通过活动学习,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快乐。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
知识本身是迷人的。教师如何用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觉得认识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是一种乐趣,让他们认识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后,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也就随之而来了。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要让课堂生动有吸引力,把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组织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和谐统一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