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在没有意志努力和监督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自动行为倾向。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总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大有裨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步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如果能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想和你讨论。

第一,要从小节入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必须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坐姿、读书姿势、大声回答问题等。教师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以便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折之木,生于终;九层台从基土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必须注意每一件小事。习惯是通过重复或练习形成的自动化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肯定有个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和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自然形成。

第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主动、轻松、有效地学习。但是,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强,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热情。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企业的支柱,是独立工作的心理基础。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表扬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因为高自尊的孩子对自己的活动充满信心,而低自尊的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有人爱他们,缺乏自信。平时创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平时遇到事情,我经常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能行的,你能行的。”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取决于大人的评价,大人以肯定和信服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生教授总结道:“我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到……”,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中增强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智力发育的先天不足、家庭照顾的营养不良、学校教育的知识差距等。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以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找出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法。这样的案例研究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据有关统计,89.6%的学生认为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28.05%做作业时没看清楚题目要求就开始答。有3.2%的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习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探索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和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举措,对学生个性和独立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好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习惯的培养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学习思维方法和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好奇心。这也是培养学生努力思考和提问习惯的出发点。

2.树立榜样,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模仿的例子,用更有启发性的话语去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演讲很精彩”、“你的想法真的与众不同”、“你的演讲充满了思考”、“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善于倾听”、“你的作业是同学学习的榜样”、“你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疑惑或困难,而这些疑惑和困难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大部分同学都比较胆小,很多同学不愿意问比较难的问题,更多的同学因为思维能力的限制,没有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掌握学生中的疑惑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要表扬独立解决难题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质疑热情,激发他们解决难题的创造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开始。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有掌握课堂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课后老师不能再关注他们,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课程改革并不排斥必要的补习,而是呼唤带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补习。当然,这种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该是通过师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可以激发,知识可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不应该再是老师的专利,而应该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细微环节中,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恰恰是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耐心培养的。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说学会了学习,老师也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时刻关心他们,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