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成绩
1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成绩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经验强化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成长。为了加强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完成相关活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毕竟有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数学生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客观来说,家庭教育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家长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发现、探索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比如在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教学中,新课讲解完毕后,老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学生回家后,可以调查每个家庭成员最喜欢的五种水果,并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以作业的形式提交。”这类问题需要家长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最后,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还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解释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传递新知识。
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供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四件物品呈现在屏幕上,包括指针成一定角度的钟表、打开的剪刀、展开的书本和扇子等。,同时带有一定的音效,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观看顺序分辨出画面中的角在哪里。同时,老师利用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功能,让画面上的东西边角不断闪烁。通过多种感官的同时作用,学生学习“角”的兴趣大大增加,学习热情高涨,大声谈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每个角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学习氛围极其热烈。
2数学教学方法
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辨、交流、反思等生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者认为,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探索新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基于学生的知识库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能否获得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是系统的、逻辑的,大多数新知识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越好。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锤炼和人格心理形成的过程。
3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内容比较枯燥,而农村初中受条件限制,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以上课单调,学生特别喜欢听老师讲故事,愿意接受故事中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不妨讲故事,将数学思想和知识融入故事中,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
比如“曹冲称大象”的故事,朝中很多大臣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但曹操让他们称大象时,他们却束手无策。相反,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一个孩子,在船、石头和天平的帮助下解决了“称大象”的问题。这时候就要抓住机会问学生,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种独特的方法。因为他运用了数学中的“转化”和“化整为零”的思想,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数学思想和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其实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多讲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如华、陈景润等,鼓励学生勇于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学有用的数学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数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用性体现在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时,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一张扇形的纸,然后卷成圆锥体,让学生深深地休息,直到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比如利用课外活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学校蓄水池的体积,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学校校园“三化”建设的绿化设计竞赛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圆、三角形、对称、相切等数学知识,规划校园绿化面积,哪里种花,哪里种草,如何造型,面积多少,并绘制设计方案,教师从中评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通过实践,让学生走向生活。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数学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改进培养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时要关注小学生的接受过程和心理状态。首先要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避免出现小学生战战兢兢听数学课的场景。这样的心理放松状态有助于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其次,要以“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养成习惯。小学数学中的知识问题虽然不深刻,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让他们学会调动多种思维感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自由度,从而更加和谐高效地处理问题。“转化思维”和“变式拓展”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广泛性、联想性和活动性的好方法。最后,教师首先要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难题,需要老师开动脑筋,找到多层次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也是对培养发散思维的考验。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一时的兴趣发展到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和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掌握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从内心深处热爱数学,更谈不上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一个有利于建立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轻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一个充分表达和展示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教师应克服创新知识的偏差。每一个合理的新发现都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独特的观察角度就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力,取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程度。为了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创造力,我们必须克服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的旧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平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采取更多的讨论和探究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探索和研究的主体。这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