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时,要认真研究自己想学的内容,理解和运用预习技巧,参考参考书或相关资料进行学习,认真思考相关问题,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以便课堂上有重点地听、学、练。

2、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要有意识地准备好学习工具:课本、写字笔、学习工具箱、计算器,最好还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练习本,把这些常用的工具放在专门的文件夹里,以便每次都能很快拿出来。课前也要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数学教师要善于在课前引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的状态。

3.举手发言的习惯

举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目的是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教师反馈教学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还有一个作用,提醒自己注意,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举手可以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要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举手是很有学问的,要倡导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要坐直,右手放在身体前面,或者左手放在身体前面,看着老师。当然,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自己的手没有白费,自然想多举手。

4.用完整的词语说话的习惯

演讲是学生表达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结果。通常有两种形式:个人发言和集体发言。学生集体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不必大声回答,只要能告诉自己就行,但一定要简洁明了。要求学生的个人发言流畅、连贯、完整,有始有终,语速缓慢,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说话的时候要和同学说话,要和同学充分接触。老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发言机会。数学课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话,逻辑性强,能够用自己的话有效地表达概念和性质。用洪亮完整的声音回答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听得清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

5、勤快的动手习惯

勤动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习惯。经常看到有的同学在做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的时候想到的是对的,但是在做的时候却是错的。起初,这些学生总给人一种“聪明”的感觉。其实这些学生都很浮躁。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最终会变得听不进去,看不进去,也看不进去,只会胡说八道。这样的学生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原因是他们不肯动手,用很多家长的话说就是“懒”“拖”。因为数学的特点,计算非常透彻,解决数学问题非常程序化和严谨。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句话叫“容易不等于简单”,所以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彻底性和严谨性才能得到充分加强。

6、反思的习惯

小学生粗心是普遍现象,但也很正常。粗心与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他们的经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他们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关。不光小学生粗心,大人也是。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有效的方法包括加强针对性训练,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经常听到学生说:“唉,很多题我们都会做,因为粗心而出错了!”“事实上,粗心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自我安慰的借口和学习进步的烟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数学的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粗心的地方,多是要求详细的地方。有意识地让学生反思那些细微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引起对细微之处的注意。经常反思的人一定更细心,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考虑问题一定更仔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会逐渐丰富。如果把反思的结果用文字总结出来,尤其是那些“粗心的地方”,反思的效果会更好。

7.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问问题,越大越不喜欢问问题?其实好奇、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要么会被抹杀,要么在后天的教育中成为一种质疑的习惯。提问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很难提问,所以反而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或者带学生到问题的结尾。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他们从小就丧失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老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和肯定正确的一面,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

8.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注是全身心的投入,是对外在事物的有效关注,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观者目光明亮,精力充沛。老师讲课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眼神和学生交流。学生应该观察老师的眼睛和动作。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学生应该看着黑板。当一个同学在讲话或汇报时,其他同学要看着这个同学的眼神和动作。在课堂上,凝视的反义词是发呆、走神、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这些人眼神暗淡无光,无精打采,经不起一点干扰,周围有一点动静,他们的思想就散了。数学课与数字、概念、规则、公式、性质、定理密切相关,有些是计算和推理,规律性很强。因此,数学课应加强直观教学、情感交流,营造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9.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阅读例题和习题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术语和关键词;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他们从课本的概念中寻找根源,从而认识到认真阅读的必要性,对课本产生兴趣,并逐渐愿意和喜欢阅读课本。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提出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提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指导他们记笔记,摘录所学内容,以便随时阅读。比如对各种规律、定律、概念、公式、进度等基础知识的整理和抽象。,让他们养成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10,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要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流等活动。要做好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包括日常阶段性安排、每周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周末、寒暑假特别安排等。我们应该边学边玩,在没有别人催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享受活动。

11,协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学会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善于帮助别人,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讨论,可以在叙述、解释、验证事实、化解矛盾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的科学建构。

12,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着做作业。你必须认真复习每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去问,把没学好的补上。注意交替复习不同的学习内容。

13,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认真寻找作业中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业做完后,你要思考它的主要特点和要点,才能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业是错的,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改正。不迁就,不理解,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