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大脑皮层在没有精神动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容易形成兴奋中枢,思维最活跃,积极参与程度最高,实践能力最强。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主动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有了角色的分工和平等的人格。老师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把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关心、尊重、信任、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以“谁要讲……”、“谁要补充……”和“请谈谈……”等讨论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和人格碰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营造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条件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谈论疑惑或关键问题,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罗杰斯指出:“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和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才能密切合作,营造愉快的氛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为发现者和研究者的需要,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要求是最强烈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说题、做题,从发现中寻求快乐,积极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一)“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认识客观立场的积极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运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比如在教“年、月、日”的时候,创设一个导入,“学生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多大了,过了几个生日?”就这样,连续问几个同学,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多大了,还有几个生日。最后,我起了疑心:“潇雅已经12岁了,才过了三次生日。为什么?你想知道秘密吗?”听到这些,学生们感到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都兴高采烈。这时候老师抓住机会,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学生一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充满自信,积极探索,自觉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二)“提问”——诱导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怀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的知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比如,学完“矩形的面积计算”后,先演示一下:“有多少张长20 cm、宽10 cm的矩形纸可以剪成边长5 cm的正方形纸?”让学生试着回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1)20×10÷(5×5)= 8(2)(20÷5)×(10÷5)= 8。余数是什么意思?错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感到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然后经过充分的讨论、操作和反思,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灵活的方法作答,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前瞻性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教师精心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究者,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可见,自主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自信为主动,自觉学习,努力攀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习法学,自主学习
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知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去理解和相互讨论,使他们逐渐具备阅读、操作、思考、讨论、总结、类比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置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证明自己的愿望和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同桌交流,为总结乘分配规律提供足够的素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相互探索、相互补充、相互修正的过程中提出“规律”。最后,引导阅读教材,理解法律中的“可以使用”、“分别使用”、“再次使用”等关键词。这样可以引导观察和讨论,加强小组互动,引导自己探索,完成从认识事物表象到总结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这种自学互探是建立在阅读和钻研课本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围绕课本,以各种形式互相讨论,互相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永远有一个核心,让教学活动变成阅读活动。
(二)合作交流,独立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小学生因为知识不够丰富,联想能力差,容易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合作的机会少。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比如在讲授“矩形周长的计算”时,学生会在掌握矩形的特点和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展示一个长6 cm,宽3 cm的矩形。首先让学生分组学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就如何求矩形的周长发表意见:① 6+3+6+3 = 18cm,② 6+6+3+3 = 18cm,③ 6 × 2+3x2 = 18cm,④ (6+3) × 2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反思自我。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出计算矩形周长的公式:矩形的周长=(长+宽)×2。而且在求知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得到了训练和启发,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上启发了学生,对问题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强化了他们的探究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意识,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动手操作和独立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有两宝,手和脑。”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基于具体的形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处于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比如在讲授“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让大家当一个小老师,用所学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看谁的方法最新颖、最独特、最有创意。然后,向学生提问:(1)梯形可以变换成什么图形?(2)转换后的新图形与这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有什么关系?思考操作,大胆实践,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无论用哪种推导方法,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统一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熟练的练习,独立的研究。
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将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运动技能和心理技能。在设计练习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还要使材料与内容相一致,使学生发展积极的思维,同时在多方位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在计算如图所示的面积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放手实践,自主探索,找到不同分割组合的面积。然后通过观察、协作学习、总结概括,确认问题的本质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自己总结,碰撞出不同的想法,展现了学生的潜力,体验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合理性。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启迪思维,学会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练习时,教师应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注重实际、结构严谨、形式规范、安排得当。
游戏、竞赛、开放等练习可以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探索、获取、巩固、深化知识,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实现“我能行”的快乐,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谈想法、提问题、找规律、练。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表演机会,更多的创作信心,更多的成功体验。让学生经历提出一个问题、收集整理数据、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
第四,催化自主学习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尝过学习和工作的快乐,他就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心和鼓励,让他们在繁荣中学习,体验快乐;逆境中探索,体验成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重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情感体验。
(A)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经历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对理念和力量的无尽追求。”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天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抓住机会为学生成功铺路,这样他们才能成功。教师要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成就感的需要,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愿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操作、表现要以表扬和正面引导为主,允许学生犯错,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他们还应该鼓励和赞扬纠正的成功,让不同的学生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受到鼓舞,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始终贯穿始终。
(二)鼓励评价,增强勇气
数学评价是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和水平,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和自我完善;也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价和决策的重要环节。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生有机会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问题。他们思维活跃,有认知差异,大大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比如计算如图所示的表面积(单位;Cm):有学生公式:(5× 5+5× 10+5× 10) × 2,5× 10× 4+5× 2等。,得到老师们的积极肯定。如果一个学生的公式是5×5×10,老师应该说:这个公式有创新!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如果学生真的认为错了,或者没有搞清楚原因,老师要及时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哦,原来是把长方体分成两个正方体求表面积。多有创意啊!
要激发学生的评价,教师需要“蹲下”,用孩子的眼光欣赏数学,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用“你进步很大!”“你的思路是对的”“老师相信你能答出来”“我同意你”……这种启发性的语言及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三)注重情感感染和激励
正所谓:只有理解才能讲道理,情感是基础,理智是目的。教师要乐于投入情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善于用慈祥的目光、细微的动作、亲切的态度、热情的赞美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可爱,体会到母亲一样的慈祥。当老师像太阳一样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产生一种情感的* * *声音和一种行动的* * *振动,产生意志的独立火花。爱是自主学习的土壤和阳光。
赞科夫说:“凡是孩子能自己理解和感受到的,都应该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学生作为主体,用自己的双手实践,用自己的大脑积极思考、发现和创新,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