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练吧
了解教练这个职业。
教练是中立无私的支持者,是专业的“思考伙伴”。陪伴和倾听是他的工作方式,启发和思考是他的基本功,成就别人是他的使命。他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帮手,让每个人都能以饱满的精力应对未来。
蔻驰的提法首先由英语蔻驰翻译,在英语中是马车的意思。马车不能告诉委托人去哪里,但是委托人(被辅导者\被辅导者)可以告诉马车你要去哪里,马车可以帮助你到达那里。换句话说,教练不会告诉我们该往哪里走,而是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到方向,找到更合适的答案。
曾经,教练是企业和高管的专利。现在,辅导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关系。比如老师要当教练,家长要当教练,教练式的沟通,教练式的领导...教练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个人表现和学习质量。我相信他们生来就有创造力和智慧。
难忘的教练经历
2021暑假期间,我有幸在上海的公益学习活动中接触到了七位专业教练,体验到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对教练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活动一开始,七位教练讲述了他们对教练这个职业的执着。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选择的初衷都是一样的——治愈自己,给别人能量,让每个人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练们的专业讲解加深了对这个职业的理解。作为教练,我该怎么做?学会提问,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给同伴一个回答的空间,让他们慢慢敞开心扉,倾吐自己;学会倾听,不仅要倾听其他故事,还要倾听他们的需求、愿望和价值观。学会反馈,从倾听中看到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问题。教练要像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盲点,通过对话找到正确的方向。
体验环节,七位教练走进七组,重现教练与教练的对话。针对公开课不被认可的困惑,庄走进我们组,和组里的欢欢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刚开始我总有打断欢欢故事的冲动,但庄老师眼神柔和,真诚地听欢欢的每一个故事,不时记录语言中的关键词,渐渐让我平静下来,学会了倾听。
欢欢停下来,开始问:这个优质课对你重要吗?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你上过自己的课吗?你是怎么想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给足够的时间,让欢欢充分倾诉,适时鼓励。
欢欢不自觉的泪流满面,将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充分的倾诉出来。她心中的困惑也在一次次的自我审视中得到解决:要从提高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语言表达性、亲和力等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修炼自己。
原来,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倾听过我们的故事,给予过我们帮助和滋养的知心朋友,似乎都扮演了教练的角色。有了他们,他们就有了内心的温暖和前进的动力。
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真心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孩子有没有为我们敞开过心扉?我们作为教练有没有给过他们陪伴和支持?我忍不住想...我们应该借鉴教练的职业行为,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们应该成为教练老师,赋能更多的孩子,帮助他们成长!
??关于做教练型教师的思考
在上海的暑期公益学习中,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每个教练、导师都有一个可爱的昵称,亲切、可爱、温暖,看一遍就会深深地记在脑海里。这些昵称在中文里有,宝贝老师,明星老师,花花老师,安娜老师等。还有英语,我英语基础不好,但是唯一记得特别深刻的,那就是宋云华老师的名字。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她的英文名,她直接用了我们学生时代刚学英语时的方法——用汉语同音字代替。她告诉大家:“我的英文名很好记,三滴,没水,长腔——三滴”,当时就让我们笑出声来。没想到,这招真的有效。
有了绰号,你就可以直呼其名,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老师,也不管你是年长还是年幼。昵称不用姓也能脱口而出,没有陌生感。台上台下,立刻融为一体,一种平等亲密感瞬间涌上心头。尤其是对于这样一群来自农村的老师来说,绰号立马消除了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带来的焦虑。叫出大家的昵称,我们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原来外号有这样不为人知的疗效。
我认为:做教练老师,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学期伊始,我们不妨给自己起一个可爱的小名,不同寻常,出人意料,相信会立刻赢得同学们对你的“偏爱”。
那个小外号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但每大声叫一次,孩子们就会对你多一份发自内心的爱;在家里说话,孩子会更有自豪感。“看我和老师的关系,我们都是直呼其名的……”孩子内心会发展出什么样的力量?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李冬梅先生,英语口语很好,上任前有翻译经验。教学风格不同,让学生直呼自己的英文名——“安娜”。课间和放学后,“安娜,贝贝……”来了一个又一个,声音不绝于耳;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兴奋,手直直的,脸都红了。当时我只觉得她热爱教师和孩子这个职业。现在想来,其实她一直在成为教练型老师的路上。
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要和谐。他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孩子的老师,而是可以被学生信任和亲近的老师。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美的享受是心灵的交流。作为老师,如果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孩子的心自然不会向你敞开。我们需要给他们的是陪伴和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认可。
小学的孩子年纪小,活泼好动,经常坐不住,总喜欢向老师汇报。好像每天更多的时间都花在解决“鸡毛蒜皮”的班级事务上。有时候,难免会被生活事件搞得心烦意乱;有时候,孩子之间有不愉快,真的是九牛一毛;有时,我们忙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细心,在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时少了认真,在解决问题时多了武断。似乎在追求短、平、快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对孩子的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甚至给予强烈的认可。当孩子在做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引导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每当我们想“进攻”的时候,不妨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在认真冷静地听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比“责备”更有用的东西对于班上那些脾气暴躁,爱“强硬”的同学,我们不要“硬”碰“硬”。我们首先要让他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善意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在他融化掉所有的忧虑、愤怒和其他情绪后,让他自己去审视。他在规则面前的错误在哪里?按规矩应该自己做?相信这会逐渐内化为学生不断反思、及时调整的自觉行为。
同样,我相信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成长。
很多人认为欣赏不只是夸孩子,而是说“你很棒”。其实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理解。这种欣赏方式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在三岁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激动,能够点燃他对生活和一切的激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他已经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笼统地用这种欣赏,肯定会让孩子觉得我们的欣赏多了“水分”,少了真诚。这些“赞赏”渐渐不再在他们心中激起任何涟漪。
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强化,让孩子的优点在你的欣赏和赞美中发扬光大。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不可复制的个体。有的孩子特别爱干净,每天衣服总是很整洁;有些孩子很热心,特别愿意帮助别人。有些孩子不善言谈,但有看得见的努力。其他孩子可能热衷于班级管理,出了问题就露脸...班上总有一个调皮捣蛋的人,让我们很头疼。这也是真实的存在。
俗话说“五个手指不一样长。”我们应该在正视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后,不断放大和强化每个孩子的优点。“你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心”,“你给孩子什么样的鼓励和期望,你将来就会回报什么样的少年。”这种有针对性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你真诚的肯定也能鼓励他以后做得更好。
看到孩子的努力。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有些人擅长这个,有些人擅长那个。而这些先天因素是孩子无法控制的。而一个人最后能不能发展好,还是要靠努力。所以,我们应该欣赏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关注孩子的进步。老师要能发现孩子这次比上次好在哪里,从而激发孩子的动力和热情,争取下次做得更好。而且鼓励孩子趁热打铁,及时表扬,避免没有及时鼓励的孩子失望,从而大大削弱欣赏的效果。
欣赏,拉近我们和孩子的距离;欣赏,让我们看到孩子眼中闪耀的光芒;欣赏,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坚定向上的力量!
众所周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技能,但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教练从不给出答案,但开放式的问题能不断让人思考,让人自己去寻找答案。适时的启发和不断的追问,是教练让人自省的有效工具。
作为老师,我们的问题在课堂上很有启发性。如何提问,何时提问,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老师不擅长或者不会提问。
我们问过这样的问题吗?“是这样吗?”“好”和“对”...这些问题让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如果这类问题主导课堂,不仅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我们老师应该学会在关键点上提问。思维从惊喜和问题开始,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真实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果在学生学习的难点适时提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直接给予解答,而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寻求答案,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同时,他们可以形成一种信念,认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应该注意课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上,不是问多少问题,更多的是问的质量。看它问的是否在重点,问的是否恰当,问的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堂上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问后,学生一脸迷茫,不知所措?其实我们的问题一定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自己的问题出发去思考。
善于提问和提问是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角色、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学会提问应该是我们老师的必修课。
在与教练的交流中,教练的言谈举止,乐观的态度,周到的思维方式,都会对陪练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做教练型的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想成为的那种人。
如果要求学生诚实,他们不能说谎;如果要求学生节约粮食,不能随意丢食物;如果要求学生言行文明,他们应该举止优雅.....教师只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
饥饿国家的哲学家车尼尔·切夫斯基曾经指出:“教师应该是他们造就学生的那种人”。这充分证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中最强大的力量。
教师应该有梦想,有追求。一个人有了梦想,就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无限的风景在险峰上。”有了梦想,人一辈子都在通往最美风景的路上,不累也不累。......
教师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敢于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给孩子信任、陪伴和期待,一定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强大。
上海写作夏令营教师吴帅是河南驻马店的一名普通农村教师,但他热爱教育和写作。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他对教育的尝试和反思,启发和思考了无数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开始写作。他班上40多个学生,每年居然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近200篇论文,平均每人5篇!真的很难想象。要知道,写作文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子曰:“其正而不令;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以身作则,不仅让我们活成孩子心中最好的样子,也不断看到更好的自己!
从教练身上,我不断看到更好的老师。希望我们都能不断学习,成长为教练老师,不仅是为自己赋能,也能照亮身边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