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

从秦汉至今,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因为学好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很难,因为汉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由一定笔画组成的固定形式,代表语言中的一个声调音节和一个语素。组成汉字的笔画非常复杂,有20多种,形状各异,走向各异。每个字只有一两笔,多则二三十笔甚至更多。字数较多,其中《康熙字典》4万多字,近代一般辞书、辞书10000多字。据统计,现代常用词有7000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3000多个。此外,还有复音字、多义字、异体字、异体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字等各种复杂问题。所以在刚开始的阶段,认识、理解、写作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应对这一重点和难点,教育工作者设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识字课本中。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写成一个汉字;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了很大比例。古人利用这些特点,用工整押韵的方式编写儿童识字课本,便于阅读和记忆。从西汉编的《集九篇》,到南朝梁武帝周兴嗣编的《千字文》,宋初人编的《百家姓》,王应麟根据传说编的《三字经》,元明以来的各种识字课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浩渺》(千字文),《千孙赵丽,吴州郑王,陈峰楚魏,申江杨涵》(百家姓),《人生之始,性本善,性本相似,远学而拒教,动于自然,专教而学》(三字文)这些课本不仅教孩子识字,还教了一点知识。清末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早期的“语文”教科书,包括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不同程度上还是用这种传统的写法,比如“人、手、脚、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套衣服,二手的;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 *与新中国》第一卷)。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来消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比如辛安亭在延安编的儿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从宋代开始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识字教材,俗称3000,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1000多年。3000的总字数是2720。如果把重复的词算作一个词的话,大概有2000个左右。尤氏的《集九篇》是2016字,东汉人加了128字。现在,稿子是2144字。清代文献学家、小学教育家王允认为,先教孩子认识2000个左右的字,可以为初步阅读打下基础(据近年统计,现代白话作品中最常用的前2400个字的覆盖率可达95%以上)。另一种识字课本,一地流行,地域色彩、行业色彩浓厚(如农业、商业),用字更通俗,甚至非常接近口语,称为“杂字”。起源不晚于“三千”,品种繁多。这种教材主要流行于中下层,不被重视,也很少流传下来。现在能看到的大概有二三十种。

图形比较

看图阅读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国现存的两本教材《杜翔四言杂字》(图1)和(图2),都是这样写的。一部是明太祖洪武辛亥年(1371)出版的,另一部是稍晚一点的,略有修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读图教材(据考证,此书产生于南宋,元明清时期有多种复本,略有增删,现存两本)。

书法教学

汉字结构复杂,孩子刚开始学写字很难。古人设计了一整套训练方法。先学会写5厘米见方左右的所谓中块字母,在完全掌握了笔画的排列组合后再学会写小块和大块。

②分几步训练。起初,我是通过“描红”(图三)来学习写字的。我按照老师指示的顺序,把打印好的红字描成黑色。第二步是“影子写字”,在印好的字或者老师写的字上面铺上薄薄的纸来描述。第三步,写“米字格”或“圆格”纸,方便安排笔画。第四步是在白纸上的印刷方格里写字。最后,去掉格子。

(3)在学习写字的初级阶段,写字和识字是分开进行的,不求同步进步。比如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这几个字就比较复杂,很难写。所以刚开始学写笔画很简单,比如“上、大、任”,逐渐复杂,逐渐结合识字。从上面第四步开始,临摹名家碑文。先临摹楷书,再临摹行书甚至草书,有的甚至学习书写隶书和篆书,逐渐进入学习书法艺术的阶段。

阅读教学

儿童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结束后,进入阅读阶段。我最先看的是四书,其次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都是儒家的根本经典,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不管他将来是考科举还是从事其他职业。之后,如果他将来要为科举而读书,就要读《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经传》(合称五经)。还可以进一步阅读李周、李逸、尔雅等其他经典,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荀子、韩非子、吕春秋等子书。

如果你不打算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些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就内容而言,主要有两大类。1类是伦理道德和以儒待人的教育。最早的传说是东汉时期的《弟子规》由管子编撰,《论语》由班昭编撰。后来有宋明理学编纂的《荀子》、《小学韵》、《童言》,也有明清两朝编纂的《先文》、《弟子规》。第二类是历史知识读物。最流行的是宋代黄继善的《史略》、明代的《石云》和清代王的《简略》。第三类是关于各种题材,奇闻轶事,名言警句?英文读物从唐代的《兔园策》、《秋梦》开始,到宋代方主编的《名物》,明清人主编的《龙文辨英》,青年学生的《琼林》。同时,还有两种初级文学教育。一是教孩子读诗。胡曾的《唐人咏史诗》是一部儿童教材,其中既有历史故事,也有许多文学传说。宋以后有《千家诗》,选唐宋著名诗人的优秀短诗作为读本。这本教材长期以来广为流传,与《三千》并驾齐驱,合称《三百千千》。另一种是教孩子读散文故事(文言文),始于明代。明代嘉靖(16世纪)以后,陆续出版了几种这样的教科书,一般称为日记故事(意思是每天读一个故事),多为图文并茂或图文并茂的书籍(图4)。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二十一年(654)。(见彩色地图)

有志于为科举而读书的少年儿童,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经常阅读上述书籍。

作文教学

如果孩子是应试学习的培养对象,一般是读完四书之后才开始学写八股文。还必须学会结对,这是学习尝试贴诗的准备。八股文、试帖诗有各种选本供学生效仿,也有书商在历科考中选择举人、进士的卷子,印成读物,称为“墨”,被许多师生视为应试、争教夺学的捷径。再大一点,就要学会做八股文之外的“古文”,学会做除了尝试贴诗之外的其他诗体。有各种诗歌和散文,为学习作文和写诗提供范本。如果说诗集从《昭明文选》、《鱼台新诗》开始,有很多,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清初选录的《唐诗三百首》,甚至有“熟读唐诗三百首就能背诗”的说法。在散文方面,自宋代以来,出现了各种专门为教材设计的古文选本,如甄的《真经篇》、的《标准篇》、的《古文关键》。以后有好几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初人编撰的《中国古代文学观》,该书选录了先秦至明代的200多篇名篇。《唐诗三百首》和《中国古代文学观致》200多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它们仍然被人们所使用,其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其他的选集能比得上它们。所选书籍大多有复杂或简单的注释、分析和评论。老师一字不差地讲述了这个故事,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背诵。不准备考试的同学,除了读《中国古代文学观》之外,还要读一些对人生有用的书,比如《脚印》、《石林广记》等各种书籍。

1919转1949汉语教学

清末废除科举,1904年颁布学校章程,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学校。新学校的学制、课程、教材多从东西方先进国家引进。只有中文不能介绍。所以八股文的教学只是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教材,形式不同,内容和方法没有实质性的变化。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语文教学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学教语文。

,全用白话(书面语符合或接近当时的口语),从开始学白话短句到短文,如儿歌、故事等等。《国语》课程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边读边读,从阅读中逐渐识字。阅读教材,除了白话文外,也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兴趣,逐步增加文学性,比如选择一些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或者用白话文、中国古代寓言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②识字和阅读工具的提高。随着国家语言运动的发展,音标逐渐产生并广泛推广,为识字教学创造了更好的工具。中国古代没有便捷的表达单词发音的方法,只有正音法,如“虹,红调”,反切法,如“虹,胡翁切”。这两种方法都有缺点。20世纪初,随着国语运动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拼音方案,最终被总结为“音标”,并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面向中小学生的词典和单词书,各种可供儿童自由选择的课外读物,以及专门为儿童和中学生编写的期刊,如《儿童世界》、《学生杂志》、《中学生》等等。

阅读范围逐渐扩大。

白话文和文学教学的权重逐渐增加。1949之前,中学还教语文(有一段时间,一些初中还被称为“语文”当小学)。初中的“语文”课程仍以文言文为主,但白话文的比重在逐渐增加,且多为五四前后的新文学作品,如蔡元培、鲁迅、叶圣陶、谢冰心、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后来逐渐流传到茅盾、巴金、朱自清、老舍的作品中,并逐渐选录了早期白话小说的节选。

高中语文

班里学的大多是文言文,但是深奥的古奥古文经典减少了,而古朴优美的古代唐宋诗词、历史传记、传奇小说、笔记小说等逐渐增多。与此同时,课外阅读得到提倡,一些学校还指定了一些作品为必读书,如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胡存》等。出版了适合中学生的综合性刊物和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新华》、《生活周刊》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方面引入了一些新思想,这有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

教学法

和教学方法。20世纪初,有人开始从东西方引进现代教育理论,翻译了一些专著,出版了《教育杂志》。“五四”以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促进了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讨论,逐渐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时期,从事这一研究的人很多,其中,陶行知、夏丏尊、叶圣陶、王森然、阮震、朱自清、浦江青等影响深远。他们的主张是一致的:反对读古代经典,主张读白话文,读贴近社会生活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文章;反对注射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倡导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独立思考,学以致用。他们大多有实际教学经验,有的讨论理论,如王森然,有的长期从事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编写了多种广泛使用的教材,如叶圣陶、夏丏尊,此外还有傅东华等人。叶圣陶和夏丏尊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语文”的概念,提出语文教学要摆脱盲目性,力求科学化的主张,并合编了教材《语文108课》,以体现他们的思想。可惜教材只编了三分之二,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实验停止了。

解放区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东南有中国* * *产党领导的“苏区”,30年代以后西北等地区有中国* * *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这些地区的语文教学比较彻底地实现了五四前后提出的思想,同时结合地区和战时条件的实际,创造了一些经验。主要是在成人识字教学(识字)方面,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适当利用传统方法,又适当利用拉丁字母。第二,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教材既重视语文本身的系统性和教学步骤的科学性,又紧密结合实际。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部门编的《中文系》可以代表。胡乔木、徐特立、辛安亭等人主持了解放区的语文教学改革和教材研究。

建国后的语文教学

这一时期,语文教学进行了几次重大的改革和实验。

1949之后

从小学到高中,这个科目统称为“语文”,不再分为“普通话”和“语文”两段。整个基础教育(或称通识教育,即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都有语言教育的任务,“语言”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小学阶段。

进行各种实验

。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去中心化扫盲”。把小学应该学的单词有计划地分布在小学几个年级的阅读材料中,识字随课文教,以减轻小学前期大量识字的负担,更加注重口语和阅读的训练。二是“集中扫盲”。利用汉字大部分是组合的特点,选择造字能力强的字(即可以是其他字的部件)作为基本字,把一组基本字相同的字放在一起集中学习。一般两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孩子就能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为阅读教学打下基础。第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读写。一、提高学生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用汉语拼音读写,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语能力。然后逐步将汉字引入读写,最终实现全部用汉字读写。目前,一些学校正在进行这种实验。

改革阅读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制度和教育政策的改革,阅读教学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小学语文不仅是白话文,更接近日常口语,但必须符合规范;此外,还选取了少量简洁短小的旧体诗词和现代白话小说片段。

乡土文化

初中仍以白话文为主,少量文言文选修。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权重略有增加,白话文的选择面有所扩大。除了文学作品,一些科学、政治和应用材料也被选中。文言文的选择面也扩大了。除了著名的散文,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也入选。

重要的改革实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验。语文分为文学和语文,分别系统地进行文学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为此,已选派专业人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专门的编辑机构,负责两科教学大纲的起草和两科教材的编写。在文学方面,在叶圣陶和吴伯箫的指导下,以张必来为主编,编写了一套完整的初中和高中文学教材。初中教材按照文学体裁分为故事、散文、小说等部分,每一部分主要是精选文章,并有介绍这类文学体裁知识的课文。高中前两年按文学史顺序讲授中国文学,除选读课文外,还有介绍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史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课文;高三教外国文学。在吕叔湘的指导下,张志公主编了主要在初中使用的语文教材。他们按照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顺序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并附上大量练习。当时各种语法著作使用的语法体系很不一致,所以草拟了一个汉语教学的暂定语法体系,作为编写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基础。文学与语文分科教学,1955在少数中学试行,1956在全国中学推行。1958,两本教材停产,恢复语文课。试行的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继续沿用,在一些高校的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根据多年的经验和老师们反映的意见,在1984中,重新起草了《中学教学语法体系概要(试行)》,以取代暂定的《语文教学语法体系》。

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1949以来,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正确处理“文道关系”。语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和使用好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文(汉工具)道(思想、文化)”,一般认为“文”与“道”应该是统一的。在语文教学中,“道”的教育要体现在“文”的教育中,通过“文”的教育来实现,既不能妨碍“文”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道”的教育。b .中国传统教育研究。中国的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人对传统经验进行了整理和讨论。外语教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苏联有很多关于汉语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将教学论的原理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打破了以往大多数教师惯用的串话法(逐句讲解)。近年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国外汉语教学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和课程设计,推动了我国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

发展前景

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加快速度,提高质量,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从古至今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尝试的课题。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方法都比以前有了更多更好的条件。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总结

在中国,少数民族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6700万,占全国6543.8+0亿人口的6.7%。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壮族只有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民族有14个,其余都在100万以下。各民族分布总体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个地区居住着几个不同的民族,没有大规模的单一民族居住区。汉族人遍布全国,或与少数民族杂居,或与相邻的少数民族成块居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汉语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少数民族使用的第二语言,同时也成为各民族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根本上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度,各民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不同民族相互学习语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少数民族从自身发展中深刻认识到,在我们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除了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会使用汉语。因为汉字记录了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所以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汉语当英雄,已经成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心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取得了很大成就。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的大多数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学会了使用汉语。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都根据不同民族的情况开设了汉语课程,编写了大量教材,培养了大批汉语教师。30年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总结如下:

经验

①必须从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特点:一些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人口众多,聚居区面积大,但懂汉语的人很少,而其他(如白族、纳西族、阿昌族等。)人口少,居住区面积小,懂中文的人多;一些民族(如蒙古、西藏、维吾尔、朝鲜、彝族等。)有由来已久的文字,而有些民族没有文字(如独龙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或仅新创作的文字(如景颇、拉祜、傈僳等。);有的民族社会发展快,知识分子多,有的民族社会发展慢,知识分子少。等一下。即使在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也往往有很多差异。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刀切”。

②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母语的特点进行教学。中国55个少数民族讲8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属于汉藏语、阿尔泰语、南亚语、南岛语和印欧语。不同语系的语言特点差异很大;尽管不同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但每个语系和汉语之间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少数民族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常常把母语的特点带入汉语学习中。母语的“干扰”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比如使用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往往因为母语没有声调而无法掌握音高的变化;另一个例子是使用藏缅语族一些语言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没有介词,所以学习汉语时很难使用介词。等一下。如果能根据学生母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善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是实现汉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对母语的掌握水平越高,接受汉语的能力就越强,学习汉语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少数民族语言流行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安排汉语学习。至于学几年少数民族语言,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哪些课程,什么时候开始学汉语,两者如何衔接,要根据不同情况决定,而不是强求一致。对于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母语的民族,汉语教学只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必须解决如何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问题。

(4)依托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母语既有“干扰”,也有优势。在教学初期,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教学和对比教学,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注音和词义标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汉语和汉字。少数民族语言的辅助作用可以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渐降低,最终全部用汉语教学。什么时候实现这种转变,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

⑤大力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大多取决于是否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如果教师熟悉少数民族语言,就可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⑥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水平,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既要遵循汉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适合各民族特点的特殊规律。有必要深入开展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研究,研究在教学中如何遵循汉语的规律,照顾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环节。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改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