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孩子哭诉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然而,我不能责怪他们。
我家真的很穷。就算他们不说,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贫穷和辛酸。
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我长大后花钱有三大定律:
1,热衷便宜货。
2,热衷于买素材,不买经验。
3,不敢风险投资。
在经济能力逐渐提高,心智逐渐成熟后,这种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我还是觉得贫穷是最大的恐惧。
这也是很多从小在贫困中长大的创业者的通病。
钱,他们有。
然而,他们仍然很穷。
那种深深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把赚钱当成头等大事,其他的会被忽略或者无视。
只有金钱的富足,才能让他们忘记灵魂的匮乏,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这种葛朗台式的贪婪不是来自创造的喜悦,而是来自对稀缺的恐惧。一切都很被动。受控。缺乏自由的基础。
这可不好。
戴着金链子的生活,虽然金光闪闪,但说到底,是一种奴役的生活。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穷感。
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但贫穷感会伴随一生。
今天,你和我已经经历了赤贫的时代,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免于匮乏。但神奇的是,很多家长会人为制造缺失的假象,让孩子一直处于恐惧中。
比如在商场,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妈妈说:“我们家太穷了,几乎还不起房贷。你仍然每天需要玩具。你知道些什么吗?”
在餐厅里,奶奶对孩子说:“我们只能吃一碗面,没钱,吃不起好的……”
孩子想要一双旱冰鞋,他爸爸说:“我整天都想要,我又不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哪有钱给你买……”
“没钱,没钱,没钱!”
“穷死了穷死了穷死了!”
真的没钱吗?不会,大人心里没钱。他们把这种担心、焦虑和不快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重复类似的命运。
结果如何呢?
长期得到这些信息的孩子,从骨子里会觉得:我家太惨,太缺钱,太卑微,太灰暗。我真的很自卑,没有人会尊重我,爱我...
他沉迷于此,无法体验更高级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向更高层次推进。
不能要材料,就一直要材料。
如果你不能要钱,你就一直在追求钱。
这样就会导致一种现象:穷一时,穷三代。
说到这,肯定会有读者觉得:哦,不能哭穷,一定要给。
不对。
注意(敲黑板,画重点):怕穷的父母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痛哭流涕,一种是炫富。
哭穷会毁了孩子的恐惧;
炫富会毁了孩子的懒惰。
很多穷人,有了一定的积蓄后,自己挥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寄生虫一样生活。
“哎,爸爸有的是钱!”
“亲爱的女儿,我们住大别墅,开保时捷。我们很富有。你不用努力。玩得开心就好……”
“宝贝,爸爸妈妈赚了很多钱,你只要快乐地生活就好了……”这种状态满足了孩子的富足感,却没有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他学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怎么努力都学不会。
他对创作和奋斗的渴望,被父母的“我们有钱,你不用努力”挡住了。
所以,他的生活,只有钱。
金钱成为价值的唯一证明。
既然是唯一的,就必须拼命展出。
网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视频,一个00后的小学生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书包:
“你穷逼,看见了吗?这个包包是我妈在韩国买的,9万。你买得起吗?穷逼,用钱杀你...这是姐姐的豪气……”看得人哭笑不得。
但是现实中少吗?不,很多。你我身边有很多。是谁造成的?父母当然责无旁贷。
但一问,这类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简单的想法:爱。
“我赚钱只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他是我生的,我会给他最好的!”
可惜,真正的“最好的一切”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概念上的。
特朗普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
当选总统前,他是美国著名的房地产大亨,资产数百亿美元。即使他马上退休,他也会富如敌国,他的孩子一辈子都是有钱人,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然而,特朗普是不是也像中国的一些家长一样不断“付出”呢?
号码
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小年纪就对孩子说:你是我的孩子,我养你。但你要明白,我的钱是我的钱。你想要钱,自己去挣。
也就是说,他只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其他费用,孩子得自己养活。
比如伊万卡想要一个iphone7,一个LV,或者和朋友去酒吧,就必须自己赚钱。
这不是因为特朗普小气,而是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孩子明白:
1,爸爸有钱。
2、但是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3.爸爸的钱是通过智慧、资源和努力赚来的;
4.如果你想有钱,你必须努力去得到它。
有了这些信息,孩子们就会明白:
父亲强大,家里有钱,我安全,不用担心穷和缺。?但是如果我想拥有很多财富,我不能依靠我的父亲。我必须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努力工作。如果他来了,他会有动力积极面对生活和自己的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即给孩子财商,不如给孩子物质;与其给孩子钱,不如教孩子赚钱。
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因为这种教育,川普的孩子都很优秀。
回到我们自己。
父母不应该向孩子哭穷,也不应该炫富。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呢?
第一,诚实地和孩子讨论金钱。
当孩子问“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你可以告诉他:
“亲爱的宝贝,我们暂时不是垄断者,但我们也有一些钱,足够满足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和送你上学。你不用担心。
我相信在爸爸妈妈和你的努力下,我们家会越来越富裕。
顺便说一句,如果我们学会理财,我们将拥有更多的财富...“第二,让孩子自己理财。
给孩子设立一个小账户,每周(或者每天、每月,视家庭收入和孩子的开销而定)给他一定的钱,让他自己安排开销。
他想买零食、玩具和玩游戏...所有这些都让他花自己的钱。
钱花了,父母也不用管,等到固定的日期再给零花钱。反反复复,他会慢慢学会理财。
只有亲自管理自己的现金,孩子才能学会预算,明智地花钱,理解延迟满足的意义。
如果孩子比较小,只有三四岁,你可以教他认识钱,一起玩赚钱游戏。游戏里,钱从哪里来?钱有什么用?怎么才能赚钱?
第三,鼓励他们投资。
根据孩子的能力,给他们不同难度的赚钱挑战。
比如他四五岁的时候,想要一盒糖果。一盒糖10元。你可以给他9元,另外1元让他想办法赚。
当然,这个时候的孩子没有赚钱的概念。你应该提供N种方法和他一起尝试。
当他长大后,他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可以给他一半钱,另一半让他想办法。同样,父母也不应该置身事外,而应该带领他发现商机,陪他挣钱。
当他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自己负责的时候,就让他去寻找投资机会,自己投资运营。这时候你要学会退出,冷静观望,只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前期资金支持(资金需要归还)。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在你身后。如果遇到困难,马上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想办法!”
第四,讲一个靠谱的赚钱故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丰富的故事。
然而,太多的故事都是意外之财,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白日做梦。
比如孩子把一把破斧子丢进河里,他没有付出任何天赋和时间。结果外公一时冲动给了他一把金斧头。
阿拉丁偶然走进一个洞,得到了神灯,因此拥有了极其丰富的财富。
这些故事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会让孩子沉迷在幻觉中,把希望寄托在奇迹上,总期待会有什么意外发生,让他们从此暴富,偷懒。
你要告诉孩子的,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慢慢获得财富的故事。这些故事会让他们真正明白努力的重要性,赚钱的智慧和劳动的满足感。
第五,在谈获取财富时,不要夸大财富带来的虚荣心,而要着眼于创造价值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赚钱真的是为了养家。
但更重要的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当我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它带给你的是创造性的快乐,它的意义远远大于赚钱。
例如,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但现在,在他结婚之前,他仍然住在一个租来的一居室里,地上有一个床垫,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这是所有的家具。
他的早餐通常是一碗麦片。
每天,他步行或骑自行车去上班。
扎克伯格不在乎物质上的奢侈,因为创作带来的成就感远大于金钱。
第六,用经验和分享代替物质奖励。
中国的许多父母喜欢用物质奖励他们的孩子,例如:
“如果你考试得一百分,我就送你一大盒巧克力!”
“来,拖地,我给你10元。”
“帮妈妈做饭,我给你买条新裙子……”理财教育很重要。
而家长在家里通过物质奖励来肯定孩子在学校和家务上的努力,则适得其反。
当学习和帮助父母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方式,他就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劳动的满足。
长此以往,会导致一种坏习惯。
“为什么我要拿100分,你不给我钱!”
“我可以帮你拿快递,但是你得给我10元……”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自然的快乐。
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收拾好吗?”
你做主要工作,他做力所能及的,只要他参与。当他们一起打扫完房间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感受劳动带来的干净、温暖和舒适,然后把空闲的时间花在和他玩耍或者去户外参加活动上。
学习也是如此,让他感受到获得新知识的满足感和成长的喜悦。
如果他真的做得很好,不如奖励他有趣的经历,而不是昂贵的物质。比如带着孩子去旅行,去看他偶像的演唱会,帮助贫困的孩子或者孤独的老人,一起举行家庭聚会,邀请他的朋友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