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应该是全面的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的目标和要求,还要考虑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本节的内容教育学生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理念并行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形成三个维度的五个三维空间。这些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紧密结合,相互支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培养哪些能力,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从不会开会到精通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思考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会形成什么样的健康情绪;会增强什么样的良好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正确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的全面有机结合,就可以构成一节课完整的教学目标。另外,三维目标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整体。这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与情感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必须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须以认知为基础,认知和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不提倡平行叙述,提倡整体叙述,力求全面、具体、准确、简洁。
2.教学目标要恰当。
这是优化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或者主次不清,都不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地位、前后安排的顺序、学生的接受程度,提出适当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讲授“可除数”单元时,有的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元教学参考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除以公约数和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质因数;除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几组要素的教学,引导学生分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根据教材,先给出1、5、9、11、12等五个数,让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数包含多少个约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抽象出每个数在每个类别中的约数。
③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一节课来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方法,懂得推理,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教9加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四舍五入十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个数。既然是第一节课,就不应该要求学生计算速度,更不应该让孩子比赛看谁计算速度快。否则会让学困生紧张,本来可以做对的也会做错。
(2)教学目标和要求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
儿童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是从动作-感知-表征-概念和规律,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比如大三学生以具象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讲授实际问题时,主要是通过操作和直觉来理解问题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不宜向学生传授抽象概括的术语和解题公式。
(3)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分层次。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学习基本上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的:理解、保持、运用。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划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层次时,既要符合教育心理学规律,又要考虑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对过程目标的要求分为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
(4)教学目标和要求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孩子由于先天、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能力、性格、兴趣都不一样。在数学的学习中,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应灵活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时,教师要为每一个班级精心设置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各个层次的目标,教师要围绕三个层次的目标进行教学。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使学生理解二进制加法的算术,掌握“当一个数字充满10时,就会进十个数字1”。
(2)使学生熟练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题。
③通过知识迁移,在计算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爱的思维教育。
显然,① ②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③针对更好的学生;(4)是各层次学生不同程度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