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镇的历史和文化
东西向的林峰古镇,被前人形容为“前岩纱帽,后峰笔筒,狮水漩,香山高耸,左蟾跃起,右鹰飞翔,龙虎蹲坐,景色无双。”说道。林峰历史上是南溪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中心,素有“南溪第一村”、“小温州”之称。
林峰古镇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东晋时期,中原的士绅迁入林峰开发土地。唐初,林峰村已初具规模,村西是楠溪江中游重要的水路枢纽赵普。航运的发展促成了浦亭街的繁荣,吸引了许多名门望族在此居住,共同开发这片沃土。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以前迁居林峰的姓氏有30多个。永嘉士人中,曾有丁常祺、刘安杰、刘安尚、许等人的家属在此居住,进士20余人。南宋孝宗元年(1163),秀才兼礼部尚书穆故居,位于古镇东南角,占地7600平方米,其后代仍有穆贤浩一家居住在。永嘉学派大师叶适,少年时就读于温州人刘在党溪村创办的法会书院。叶适在为刘先生的儿子、晚年的青年同学写墓志铭时,提到他师从刘时,南溪文风正盛,足以与温州城并驾齐驱。此时,林峰已经有了“枫叶之乡,称之为乐土”的美誉。徐是南溪名门,出自古镇。1106年春天,林峰客家牡丹盛开,邀请各地文人墨客举办牡丹诗会。徐姓始祖徐公义饮酒作诗一个多月,曰:“魏子中不赞,而有花。”一丹花萼开结,两朵红云捧日式花。“得了柯家老爷赏识,做了女婿,成了书香门第。在过去的900年里,林峰有许多学者,有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
林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近代史上浙南的军事政治中心。明洪武二年(1369),为防倭寇入侵,设置林峰镇。清雍正十三年(1735),永嘉县丞部成立,辖永嘉县瓯江北岸的二社,与瓯江南岸的县城鹿城遥相呼应。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在林峰会日寺改编为红十三军,已载入中国红军发展史、中国浙江党史、中国温州党史。抗战时期有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浙江高院第一分院、浙江《欧日报》江北分社、浙江永嘉县党部、县政府,驻有陆军21师和临时33师,最多时达8000人。1945 10月,浙江省第二保安队总部。1946年驻括苍(浙南温台楚七县)绥靖公署。4月6日,林峰提前解放了。1949年9月,为永嘉县人民政府驻地。
明清时期,徐氏宗室有各类学生400余人,其中11,武术家3人,进士1人。科举废除后,秦封两个科举考试官为教师,封1为辛亥分科孝廉创始人。科举者或埋头读书,或经儒从医,或弃儒经商,或积极参政,使林峰成为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学生社团,在培养人才、建设经济、自治地方和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朝廷的表彰和农村人民的爱戴。清末民国时期,这里先后创办了南溪中学、永嘉县私立济世中学和永嘉县简易师范学校。
林峰镇位于永嘉县中部,楠溪江东岸,东部为山区,西部为河谷高地。孤山河自东向西,流入楠溪江。朱勇高速公路穿过小镇,在这里有一个出口。辖区东临乐清市,南接沙头镇,西接岩头镇,北接和盛镇。据《永嘉县志》记载,林峰原名丰利。在明朝,它被重新命名为林峰,因为村子的前山覆盖着枫树。全镇面积73.60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林峰。
林峰镇现属明清时期的青桐乡四十二都和仙居乡四十七都。民国时期属林峰镇、Xi庵乡(1949改称保当乡)、八区孤山乡。解放后,先后设林峰镇、杨公乡、孤山乡、汤岙乡。1956年2月,楼山村划入孤山乡,汤岙乡撤销,辖地分别并入孤山乡、林峰镇乡,Xi庵乡、杨公乡并入西洋乡;1958,岩头人民公社林峰、西洋、孤山管理区成立;1961年,改编为林峰公社、西洋公社、孤山公社;1984,变更林峰乡、西洋乡、孤山乡;林峰镇改建1985;1992孤山乡、西洋乡撤销,孤山乡、西洋乡所属楠溪江东岸行政村并入林峰镇。
林峰镇辖1个居民区,即省直门:45个行政村:凤仪、凤仪、凤三、凤四、凤武、东升、西游、方鑫、龚燕、铁锅炉、镜山、徐家湾、赵滩、西施、大门台等
林峰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85年被命名为永嘉县“武术之乡”、“象棋之乡”。2000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拥有大量名人遗迹和古建筑,包括故宫、太庙、许故居及陵墓、民国初年修建的天主教堂、穆代文墓、七宅、醉教室等。林峰很美,自然景观非常奇特。其中鼓山北坑景区以瀑布、池塘闻名,景色迷人。林峰特产有沙钢干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