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考课上有效评价学生,研究问题和范围
(一)教师的客观方面:
1.教师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在安排工作时,往往把思想品德课作为附带课程,让班主任或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这样无形中造成了思想品德课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一些老师减少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时间,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仍然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知活动规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有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3、传授知识单一,缺乏情感和心理因素。新教材虽然安排得很完美,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知识、阅历、心理发展的局限,很难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未能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使学生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和谐关系,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学生的主观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学生误以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科目重要。由于追求分数至上,学生学习心理失衡,主要存在于跟风心态。
1,主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兴趣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敏捷,理解兴趣强烈,求知欲强,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情感丰富。理解和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具有积极复杂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我能举一反三,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我善于把握新课程的观点,思维准确。例如,在“勤俭节约”一课中,当我讲到中国古代的皇帝杨迪是一个奢侈腐败、祸国殃民的典型时,我让学生回忆并收集一些材料。随即,有同学举手发言,并积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商代纣王的奢侈品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故事。其他同学也受到影响,纷纷发表看法。
2.被动学习心态
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课所学的理念态度固定,缺乏信心,过于紧张,因此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他们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动脑,独立思考,兴趣不高,思维冰冷,思维领域狭窄。他们满足于机械的重复学习,理解水平低,不善于明辨是非,死记硬背某些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耐力,情感、思维、求知欲都处于弱势状态,智力分数低,分析问题能力差,盲目尝试。
3.消极矛盾的学习心态
在思想品德学习中,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和进取精神,学习缺乏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靠老师管,认识模糊,感情淡漠。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他回答,很少主动参与讨论。不够积极。一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和厌烦,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看法是实践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思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和实例,他们感到学习困难,心理状态矛盾。
(3)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家庭中,很多父母文化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
成年人的言行夹杂着骂人、骂人、不小心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不作为。更有甚者,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父母溺爱孩子,经常溺爱,以至于形成习惯。我仍然记得发生在我班上的一件事。几个同学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争着给班干部一些钱或者买吃的,让班干部把自己捂起来。
2.家长不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大多数家长很少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他们认为只要文章写得好,数学成绩高,言行有一些不良习惯,都没多大关系。但我不知道,社会上有些高智商的罪犯,年轻时也是很优秀的学生。当然,一个人的性格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所以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灌输“学好数理化就不怕走遍天下”的片面论调。
二、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大批德、智、体、声、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和圣洁美的理性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较低,但模仿能力较强。小学生“师从老师”的心理特点,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所以特别喜欢模仿他们的言行。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可是下课后一转身就吐在一个角落里。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是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走多远,首先要做到。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意识。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小学出现上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绝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特别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三)因材施教,深挖内涵,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到合适的激情。激情点是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情绪的关键点。在选择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教学重点选择,二是要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里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周晓的父亲病重,悄悄写信,以周晓的名义给周晓家寄钱。周晓知道后,很感动,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例子充分表现了雷锋不求功名,乐于助人为利的高尚品德,这是文中的重点。同时,周晓很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关键点,激发学生的情绪。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把握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如上述例子,教师要抓住周晓从“喜-悲-感动到不知所云”的情感变化线索,启发学生想象周晓的内心世界。学生可以做出如下分析:①周晓是一个乐观的年轻人。收到家信后,他不再讲笑话,不再唱家乡小调。为什么?因为没钱给病重的父亲治病,我感到很焦虑,很难受。雷锋怎么知道周晓的父亲生病了?当雷锋发现周晓的情绪有了变化时,他主动问。当周晓没说什么的时候,雷锋试探着问。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为什么雷锋悄悄地给周晓的家人寄钱和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帮助别人不图名不图利。4周晓“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周晓深深钦佩并衷心感谢雷锋。通过以上分析,雷锋精神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得了周晓的情感体验,崇敬、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情感效果。
3、嘈杂的氛围,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绪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尤其是儿童情绪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相关。在充满欢乐的氛围中容易感到快乐,在悲伤的氛围中容易感到悲伤。比如在教《我爱爸爸妈妈》这本书的时候,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体验。根据这个事实,老师邀请了一个小朋友在新的班级里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让学生们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父母关爱自己的场景。这时,一种强烈的爱父母的情感体验就产生了。然后老师组织全班讨论:“你爱你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描述父母是多么爱自己,他们非常爱父母。在这么好的氛围下教学,让学生有强烈的直观感受。
4、理解观点,产生经验,做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理解,不能传达。我们必须利用情境教学来产生情感体验,以便理解和掌握它们。比如初三(下册)教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了亚运村的规模之大,结构之新颖,设备之先进,都得到了国际友人的称赞。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有国家强大、被尊重、自豪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民族自尊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只有反映在生动的形象中,儿童才能理解。”通过情境教学,达到理解、激情、理智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道德行为,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时期,但由于其发展不够成熟,需要进行训练和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引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是有效的。比如在讲授《我爱国旗》时,通过课堂教学,教学生在升国旗和降国旗时立正敬礼。那么每周一升国旗的时候你们都这么做吗?让学生付诸行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5)、开展道德评价,深入了解,产生伦理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鉴别理解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运用所学的道德观点,引导学生判断和分析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明辨是非,还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道德情感。
1,利用分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理解和现实生活,设计一些分析题,以达到防崩、巩固和深入教学的目的。在组织学生歧视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学生对正确的言行会更加积极和欣赏,发自内心地接受;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会否定,鄙视,抛弃。比如《谁的心美》的教学结束后,老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想出了一道分析题:“甲同学悄悄把自己封面破了的课本换成了乙同学的好课本,乙同学发现了,大喊了一声,但下课后并没有停下来。c同学马上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B同学,说:“别叫了,下课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学生中,哪个人的内心是美丽的,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我们都一致认为C同学内心是美好的,因为C同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他人和集体着想,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一个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思不美;学生B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影响大家上课,也不美。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每个人都会对C班产生敬佩、荣耀、羡慕和向往的情绪,对学生A和b的行为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绪。
2、组织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评价,产生爱恨分明的感情。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不够的,还要在课外和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比如某老师根据现代孩子自我意识强,但对他人冷漠的事实,组织了一次自助餐。(要求每个同学带一份食物去自助餐)在自助餐上,很多同学抢着吃自己挑好的,毫不顾及他人,有的甚至吵了起来。鉴于这种情况,老师问:“你们为什么在自助餐上吵架?”对此问题进行了道德评价,学生们纷纷发言:“自助晚餐上的争吵是因为我们只考虑自己,不关心别人,学生不能谦虚。”通过辨析和理解,让抢吃、多吃、吵架的同学感到羞耻和内疚。过了一会儿,老师组织了第二次自助晚餐。这一次,学生、老师和学生表现出了相互的关心和谦逊。友谊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每个人都感到非常高兴。老师还组织大家评价:“为什么第二次自助餐大家都觉得很开心?”通过讨论,我们深深体会到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和爱护,才能团结友爱,和谐相处。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可以形成对好人好事的赞美和向往,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指责,可以引起学生的爱恨情仇。
总之,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要探索,要努力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