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冯景熙的书?

1923出生于广州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起早贪黑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另外,冯景熙的生母去世早,继母和他关系不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家就没落了。1938年,16岁的冯景熙离开家乡,只身来到香港,在九龙一家造船厂做苦力。船厂工作辛苦,工资微薄。它一天只赚十三美分(13美分),还不够吃饭。冯景熙不得不依靠他几年的小学教育,在工人夜校兼职上课来维持生活。尽管很努力,但冯景熙从未放弃。他牢牢记住了离家时继母的嘲笑:“有本事你就去!你发了财,我就跪在门槛上迎接你!”他发誓,不混进这种生活,他绝不回家。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作恶多端。生性倔强的冯景熙咽不下这口气,急忙赶回老家。然而,广州也成了日本鬼子的天下。因为和后妈的关系还是不好,冯京喜有家难回,只好在金银首饰店当学徒。他勤奋努力。他经常利用经营broker的机会,去其他店铺看看,观察别人的产品风格和管理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店铺。因为他聪明能干,爱彩的老板提升他为公司的管事,后来让他负责整个公司的财务。冯景熙虽然没学过会计,但工作中虚心求教,对事务所的一笔账能管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他能随口回答老板的问题,因此赢得了老板的信任。虽然冯景熙也探索过很多“生意”,但他从来不满足于这种篱笆下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市场上的商业活动开始活跃。冯景喜辞掉了金银店的工作,和几个朋友一起卖米。这样做了两年,他只赚了几百元。后来他和朋友集资开了一家餐馆,生意也不算太红火。野心勃勃的冯景熙总想找一份能让自己大有作为的事业。1948,他听说台湾省鱼苗价格高,从广州卖鱼苗到台湾省可以赚很多钱,于是决定做这个鱼苗生意。

当时他的朋友都劝他不要做这种生意,因为他既不熟悉水,也不了解鱼苗的特性,而且当时海上还有土匪。如果被炮弹击中,他会失去自我!但是冯景熙还是坚持做了,他认定这个生意可以让他赚大钱!为了筹集资金,他卖掉了所有的餐馆。他从广州购买鱼苗,运到香港,并租了一条船到台湾省。不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他的鱼苗船驶出广州湾不久,就遇上了大风暴。不习惯海上生活的冯景熙差点把苦胆吐出来!船在暴风雨中随波逐流,终于在风浪平息时安全抵达台湾省岛。然而不幸的是,船上的鱼苗早已死在了乱流中!

冯景熙多年积累的资本已经血本无归!

冯景熙不愿意空手而归。他想再试一次,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他和船主商量,用这艘船做抵押,把香蕉从台湾省运到广州。当然,船主不会冒这个险。冯景熙对他说:“如果你拒绝,我回去就不能付你运费了。看来我得跳海了!”船主半是同情半是无奈,最后不得不同意。然而,老人的命运一点也不同情冯景熙。回家的路上,海上总是刮着大风,船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回香港,香蕉都烂死了!

冯景熙不但一分钱没赚到,还欠了一屁股债!面对命运的打击,冯景熙不再抹眼泪。他想到了自己的责任。如果他死了,他怎么支付这艘船的抵押贷款?怎么能辜负老摆渡人!他拉着老摆渡人的手说:“这一次,你有麻烦了。房贷和运费过几天就送到了。”冯景熙没有食言。但是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来还债。他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命运之神总有一天会来眷顾自己。

冯景熙回到广州,恢复代客买卖金银的生意。随着他丰富的经验,他逐渐赚了更多的钱。

有了资本,冯景熙瞄准了香港的房地产行业。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由于人多地少,房地产价格飙升。但是,没有充裕的资金是不可能投资房地产的。冯景熙灵机一动,找到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得胜和李兆基,商量成立合资房地产公司。当时三人都是刚刚创业的小富豪,都看好房地产行业,于是一拍即合,通过招股成立了“永业企业公司”。其中,年龄最大的郭得胜老谋深算,最小的李兆基机智过人,冯景熙精通金融,善于分析。他们信誓旦旦:“携手进军地产,你送我,大家送!”当然,公司资金比个人资金大很多,但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只能算是小账,只能买小点的地盘。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开始在房地产行业一试身手。他们采取的管理模式是低价买下旧楼,推倒重建新楼出售,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式吸引客户,深受客户欢迎,逐渐积累资金。

到1963,他们三个已经成为香港中等富裕的商人。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管理房地产行业的经验,他们抛弃其他股东,各自出资654.38+0万港元,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房地产行业大干一场。这三个朋友各有所长,齐心协力。都是“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拼搏精神让他们公司迅速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称他们为“房地产界三剑客”。虽然他们在商业上很聪明,但他们并没有赚到所有的钱。冯景熙多次说过,他赚不到三种人的钱:逃难的人,孤儿寡母,天灾人祸!他们冷静地等待每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对于有远见卓识的人来说,肯定不缺赚大钱的机会。

1965年,香港出现一波中资银行挤兑潮,刚刚停息,内地的“文革”风波就蔓延到了香港。当时人心惶惶,各行各业不景气,富人纷纷移民,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很多富豪害怕“文革”也降临香港,纷纷卖掉在香港的产业,准备逃离香港。乱世之初,冯景熙还准备和家人移民加拿大。就在家人收拾行李的时候,冯景熙漫步在香港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想着自己就要离开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发源地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突然,路边一个花园洋房的广告说只卖60万港币,吸引了他。如同电光火石,冯景熙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只要香港不乱,这些人过两年迟早会回来的。他赶紧回家,告诉家人他不走了,想在香港坐坐。冯景熙非凡的勇气再次展现。他与郭得胜和李兆基一起,果断地以低价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房地产。三年间,新鸿基建了20多栋楼。此时香港局势早已稳定,地价迅速反弹,工商业有所恢复。由于退潮,很多建筑商停工,导致市场出现楼宇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给新鸿基带来了高价出售的机会。短短三年,新鸿基资产从500万跃升至3亿元。冯景熙、郭得胜和李兆基也赢得了房地产业“三剑客”的美誉。发家致富的冯景熙获得了“商界奇人”的绰号。

新鸿基事业突飞猛进。到1972,公司出售的物业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币,几乎是三剑客当初投资的20倍。

有了雄厚的资本,“三剑客”就有了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力量,没必要再并肩作战了。冯景熙和李兆基先后放弃了房地产行业,只留下了情有独钟的郭得胜。

1969 165438+10月,正当香港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地产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冯景熙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股份,正式成立了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

稍微有点金融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难操作的就是证券业务。人们形容这种新的金融业务经营者是“一分钟成为伟人或乞丐”。放弃自己熟悉的行业去做风险大的生意,是商家的大忌。但是,冯景熙却有另一种看法。他说:“你以为你喜欢做,你就能做好。比起你原来的职业,更有吸引力,社会条件也允许,所以不要留恋,不要太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果你注入你的努力,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同时,只要你懂得做事,懂得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么你就成功了!”

香港的股票市场历史悠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已经向公众发行股票,以筹集必要的启动资金。战后,工商业迅速恢复,日益繁荣,股票发行成为公司扩大业务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普通大众被迫投资股票以获利和维持货币。冯景熙长期以来一直对证券交易感兴趣。他平时认真研究证券业务,认为证券交易在香港有非常诱人的前景。

自新鸿基证券公司开业以来,冯景熙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证券交易瞬息万变,香港最著名的远东证券交易所甚至比二战时期的总参谋部还要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张6平方米的椭圆形办公桌,上面放着20多部电话。电子电话屏幕上每一秒都有来电,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请示和思考的空间,必须随时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渊博知识、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冯景熙当然熟悉这一切的奥秘。但他在经营证券业务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他刻意通过代客买卖股票来追求证券业务的大众化和大众化。用他的话说,这叫“渔夫撒网”法。其他证券公司把服务重点放在大客户上,新鸿基证券公司却处处为散户和小户着想。在社会上,千千成千上万的中小业主,从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和女佣,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无论业务量多小,冯景喜都一视同仁,服务态度热情诚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便利。冯景熙说得对,那就是广大的工人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毕竟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和小户的聚合足以汇成一股冲破一切障碍的巨大洪流。果不其然,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量迅速增加,很快成为港股市场的决定性力量,足以影响港股价格的变化!冯景熙也因此成为证券交易市场的“大佬”,被誉为“证券交易之王”、“股市教父”。没有人敢瞧不起他。

冯景熙早就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他对香港及海外股市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誉。他非常重视市场信息的积累和储存。洪欣一座大楼四十层的办公室配备了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设备。我们为不懂英语的普通散户和香港人提供免费服务,并出版了《投资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信息》等多种股市指南,充分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他的下属必须一天三次向他提供世界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由于他对市场信息的掌握迅速而准确,他能对外汇、黄金、股票和期货的价格变化做出高度可靠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重要原因。

股票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有人说,1440分钟的一昼夜,股市可能有8640个变化!为了帮助千千数百万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了解瞬息万变的股市,新鸿基公司成为香港唯一一家免费提供中文调查资料的券商。公司发布了每日经济快报、投资分析、公司业绩报告、香港上市股票基本信息、美股通讯、美国商品期货、期货市场通讯、黄金报告等大量资料,为投资者提供指导和咨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这种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和赞赏,新鸿基的生意蒸蒸日上!据专家估计,新鸿基证券公司交易四分之一的香港股票!1970年,新鸿基证券公司盈利只有70万港币,但10年后,年盈利过亿!新鸿基证券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港股市场最大的券商,占香港总交易量的四分之一,冯景熙也成为港股市场当之无愧的证券大王。冯景熙被《亚洲金融》杂志称为“他血液中的一个零售商的技能”。他自己把这种做法总结为“证券银行化”,即通过吸收公众存款从事证券业。冯景熙开始建立他的金融王国和证券王国。

1970年,新鸿基财务公司成立。他的目标是将新鸿基集团发展成为一家国际金融服务机构。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这一目标:1974年,他与总部设在马尼拉的石雪集团一起组建了新鸿基施管理咨询公司。1975年收购华昌建业有限公司、中国企业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年底与美国美亚证券签约,成立全资子公司新鸿基(美国证券)公司,担任美国公司在香港的独家代理。1976年,我们与美国伊利国际期货公司组建了“新鸿基伊利商品公司”。1978年与法国最大的银行集团“百利达”达成协议,由百利达购买新鸿基证券部分股权。

然后,冯景熙加入了美国梅林集团的brug博士。梅林集团是世界50大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涵盖石油开采、机械制造和证券管理。中美第一次见面,谈得很投机。仅用了45分钟就达成一致,并决定成立专门工作组研究具体合作方案。后来,美国梅林公司以高出市场价38%的价格收购了新鸿基集团的部分股权。这笔交易的结果是,冯景熙获利8200万美元。新鸿基购入654.38+0.7万股梅林集团股份,成为梅林集团第一大个人股东。冯景熙形象地把这次成功称为“45分钟建成一座洲际大桥”。

就这样,亚洲的新鸿基、欧洲的伯莱塔、美洲的梅林紧密合作,相互支持,成为世界金融界实力雄厚的“铁三角”!

1979年,新鸿基保险公司成立,与法国通用保险集团签约,由通用购买新鸿基保险54.5%的股份。1979年,新鸿基金融重组为新鸿基银行,与新鸿基证券分开上市。同时,在香港和九龙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包括保险、投资和管理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冯景熙的金融王国梦想成真!商场如战场,冯景熙也并非一帆风顺。然而,他从未放弃。

1982年,香港政府鉴于新鸿基集团的业务情况,批准成立新鸿基银行,并颁发营业执照。这是自1960年代以来第一家获准在香港设立的本地银行!新鸿基银行在香港等地拥有65,438+06家分行,总资产达42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今年7月,冯景熙受邀参加港大同学会。在会上,他兴奋地谈论了他的计划。他说:“我冯景熙,生来就是忙的,不会就此止步,安于现状。未来,我将踏足香港,背对内地,面向太平洋,放眼世界!”

八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停滞不前,香港也受到影响。由于谣言,冯景熙的公司股票暴跌,三天亏了4亿。但是,冯景熙活了下来。1983年底,新鸿基银行遭遇挤兑,他被迫向百利达银行求助,放弃了对该行的控股权。次年,他利用阿拉伯基金卷土重来,再次夺回控股权。截至1985年末,新鸿基银行在香港和九龙拥有16家分行,总资产达40亿港元。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奋斗的一生。

祖国改革开放后,冯景熙率先在大陆投资。“三剑客”再度联手,在广州打造中国大酒店。新鸿基(中国)有限公司也于1978年成立,在内地开展投资和贸易活动。1985年8月5日,冯景熙赴加拿大洽谈业务,却因脑溢血去世,享年63岁。冯景熙有五个孩子,但只有儿子冯永祥在新鸿基工作。1996年春,冯永祥出售了新鸿基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