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的原始序言
一堂人生哲学课一大早卖凉鞋的摸着昆明的城墙,披着淡黄色的夕阳,蹲在群山峰峦环抱的平原上,仿佛带着落寞的微笑。我从远处的山峰上下来,右手背着小小的包袱,茫然地徘徊在昏黄朦胧的西街上。那是1925年的秋天,异国他乡一个残酷的秋天。
虽然昨晚山里的人花光了最后一文钱,但那晚一定要想办法找个地方落脚,那落脚的结果会是什么,目前来看,没必要去想象。在铺面上一家卖茶叶的鸡毛店,我悠闲地走进去。把行李放在柜台上,我被一个欺负乡下人的聪明男孩领进了黑暗中的一个小房间。
里面只有一张床,床上一卷脏兮兮的铺盖裹着一个白天睡觉的人,露出两寸长头发的脑袋。和尚大叫:“你好!”那卷由白转黄再转黑的铺盖蠕动了几下,伸出一张尖下巴的黄脸,抬起来,睁着两角有眼屎的红眼睛,不高兴地看着姚的脸,又向我移过来。
“你们两个睡一张床!”姚厮手一扬,照例这一吩咐,便去了。睡得“很好”的人还是倒下了,尖下巴的黄脸埋在铺盖卷里。我无助地坐在床边。和一个陌生人睡在一张床上,我一点都不惊讶。我在滇东山区流浪的时候,多少个夜晚都要有机会闻闻无知者。
现在很常见。房间比我第一次进去时更明亮了。烟黄色的粉墙上,客人用木炭写的歪歪扭扭的字也很清晰。有不少关于“出门不带家人的人……”。可是我一整天都没吃东西,实在是佩服不起这些吃饱了撑着的人做的好东西。
来源:现代作家艾芜的《南行》。
扩展数据:
人物介绍:
艾芜(1904 ~ 1992),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唐道庚,笔名刘明、颜屋、唐爱窝。艾芜是稻耕的笔名。他在开始写作时,受到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小我(自己)”命题的影响。
1921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
1925因为不满学校的保守教育和对旧式婚姻的抵触而出走。他在云南边疆、缅甸、马来亚漂泊,当过小学老师、打杂、报纸编辑,两次差点病死。
1931年,因同情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至上海。
1932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南行》、《山中牧歌》、《夜景》、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和散文集《流浪杂记》。
大部分作品反映了西南边疆和缅甸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故事,性格特殊的人物,迷人的边疆风光,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抒情的气氛和浪漫的情调。
百度百科-艾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