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茶馆中的四家茶馆

北京有很多种茶馆。每天有两场评书会,叫“书茶馆”。“开卷不卖绿茶”是书茶馆的口号。“茶吧”既卖茶又卖酒,还卖花生和菜豆。被称为“清茶馆”,供各路商人聚集。在荒无人烟的乡下叫“野茶馆”。先说“大茶馆”,再说书、酒、青、野四种茶馆。大茶馆曾经走过清代北京的红紫大运会。八旗二十四孤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所有钱粮按月收,全车按季度发。家里有余粮,人家没菜。除了玩好虫鱼狗马鹰鹳,不去茶馆还能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发展起来了。高的三哥,矮的三哥,不高不矮的三哥。孟,骗,,赵九哥,“人人都是兄弟,人人都不是兄弟”,而且人人都是常客。在北京,最早是茶馆,门外的天汇轩最大,后来被火烧毁了。如今,它是一个大院子,曾经开了一个市场,众所周知。东安门外的惠风轩第二大。

茶馆是第一个柜子,掌管外卖和餐桌账目。桌子对面有两个柜子,负责腰螺栓的账目。最后是后柜,后厅的管理和包间账目,各有各的界限。天井与腰栓相连,如东四北六天李璇;中间有医院,如西天宝轩,如东四牌楼;有后院有后院,只做夏季生意和包房生意的,比如朝阳门外的荣盛轩,自有妙计。

茶馆过去是盖碗的。原因如下:第一,饮茶者整天专注于清淡,不需要多喝水。第二,冬天喝茶的人养油葫芦、蛐蛐、咂嘴、蛞蝓,甚至蝴蝶、螳螂,都需要暖空气。尤其是蝴蝶,没有碗盖是无法起飞的,所以碗盖可以盛行一段时间。在大茶馆喝茶又便宜又方便。如果早餐需要回家吃饭,或者有事要出去,可以把茶碗扣在桌子上,告诉服务员回来继续用。因为碗有盖,一包茶叶可以用两次,茶钱一天只交一次,而且极其便宜。

大茶馆有三种,即共享灶厅、沃沃厅和动锅厅,加上两种肉铺为四种。

一、红炉亭。大茶馆里的红炉子,和蛋糕店里的红炉子一样,专门做满族糕点,只是比蛋糕店稍微小一点,便宜一点。也可以有大有小,有大有中。最奇特的是“杠子饼”,由硬面做成,长成圆形。品质分甜咸两种。石头放在火锅上,翻炒,烘烤。当时最有名的是“高明元”做的。红炉只有四个地方,其中一个名气很高,很远。它在前门外的东宝巷,面朝城,面朝江。是清朝六部说送过差事,藏奸受贿的地方。现在六个都没有了,高明苑已经改成东站停车场了。第二,天汇轩,后门,是提督衙门军官开会的地方。第三个是东安门的惠风轩,也叫“名远”(对比玄武门海风轩的“名远”和上面提到的高明元* * *叫三远)。清代元宵节的时候,这个博物馆的两个走廊都挂着灯,女士们大多是坐车来这里看灯的。第四家是安定门的广和轩,俗称西院,民国十年后倒闭。

沃沃馆。专做小吃小吃,以江米艾窝窝命名,有炸叉、糖耳、蜜麻花、黄蜂饼、盆饼、喇叭饼等。至于焖炉饼干,则是各种大茶馆共用,外界望尘莫及。

第三,搬锅房。在红炉和沃沃亭之间,有两三种烤芝麻饼和油炸叉子,或用小笼包代替。

丁和二肉铺。它不同于饭馆、餐厅、“大货间”、面馆。这是一家既卖绿茶又卖酒和大米的商店。所以叫二荤店,不是因为卖的是猪肉羊肉,也不是牛羊肉,而是因为店里准备的原料算一个肉,食客把原料拿来给炉子煮,叫做“炒青菜”,又是一个肉。现在仅存的两家肉铺都改成了饭店,两家肉铺变成了一家肉铺,不炒菜了。二浑铺有一种北京特有的食物,叫“腐肉面”。形状像面条,卤汁比肉片淡,其他成分也不是很全,但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前清最有名的店,除了第二家肉铺,应该是第一家在朝阳门外推广“腊肉徐”的。运粮高峰时,每天卖一头猪,被粮帮称赞,可远播江南。还有西长安街西端的龙海轩,也是两家肉铺。当年北京教育有争议的时候,京派(校长会)就聚集在这里,所以有人不称之为“龙海派”。

庚子以前,北京有很多大茶馆。除此之外,还有崇文门外的永顺阁,垄断了崇文门税关和花市商贾,号称“天泉玉顺以高闻名”。北新桥天寿轩,专做三谷山、满、蒙、汉带黄旗的顾客。灯市口宣专卖的是蓝、白、白镶嵌的九鼓山顾客。阜成门大街天禄轩,专做右翼旗帜的顾客。护国寺西入口外的一个玄关,可以吸引一些食客,因为柳泉的酒不错。天寿、广泰、广和,因为可以直接把车开进去,大部分地位高的人和有车阶层都喜欢在树冠下喝酒下棋,所以一时特别红火。《茶馆》这本书主要是讲故事。评书分为“白天”和“光明的夜晚”两类。白天下午3点到6点开书。晚上7点或8点开书,晚上11点或12点分发,白天开书前甚至还有一个简短的游戏。下午1点到3点,叫“说早”。所有著名的评书角色轮流说白天灯晚了,初学者或者不知名的角色愿意说早。但是,普通的书茶馆是不预约早会的。讲故事的人以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到期时替换。凡是每年这两个月被允许在这个茶馆表演的,就叫“死转”。闰月的情况下,另请一人描述一月,称为“单月”。从上到下也有三个月,从一个月到另一个月也有三个月。至于从两转到四个月,很少见。要看讲故事的感染力和图书馆里有没有好人。总而言之,没有走上正轨。

书开之前,茶馆可以卖绿茶,对各路商人也是一种“节约”和“开放”。书打开后,就不卖绿茶了。图书馆听书的费用叫“书款”法定官书只说六次,然后四次一续,可以持续七八次。平均每本书花费一个小铜币。

北京是评书的发源地,大部分著名的评书人都是在北京培训的,但北京的老听众也有特别的经验,耳朵特别准。这位艺术家一得到老读者的评价,就立刻出名了。北京的说书人都怕东华门和地安门,因为无论是东华门外的东岳轩,还是后门外的同和轩(后改为广清轩)都很有经验,即使说错了也会被批评,以至于无法发展。其实只有东岳轩和同和轩的布局和装修才能让北京图书馆完整。另外,应该算天桥的福海轩,因为天桥是个游戏场所,没有常客,任何一个讲故事的人都可以从福海轩那里挣钱。

茶馆里的评书主要包括这几类:

一袭长袍,里面放着《万国公报》、《三国演义》、《西汉》、《东汉》、《隋唐》、《仲晶》、《明英烈》等书籍。都属于这一类。每个战士出来都是开脸和战斗架子,都是一样的。比如脸黑的人会全身黑,会有“黑油盔甲,皂缎锦袍,坐黑马,掌中持矛”之类的书。

小八书就是所谓的公案书,也叫侠义书,比如大宋八义,猫王,善恶图,永庆升平,三侠剑,龚澎安,石公安,愚公安等,描写侠义事迹,侍卫护院,以山为王。有时还插入奇案,伪装破案,极大地愉悦了人们,增加了观众的智慧。比如袁洁莹说,石公案中的“赵弼巧圆会”、“四大凶案”、“张家寨与翠屏山反串”,都是非常巧妙的。有时书尽,必然穿插着国家失古董,大官失印章,官员失官,春云重展。书组织的很好,猫王是最好的。可惜,不如说清代公案书炽烈。还有《正邪之图》,组织得很好,穿插得也很好,但是没有印本。广的专长去年去世了,现在只有阿括群能继续他的大师生涯。善恶图即将失传,很多情节都是从公案书上偷来的。如果有人能写一部小说,它就会受欢迎。

公案书讲究变异,如永清升平的马成龙的山东口音,小武夷的徐良的山西口音,石公案的张宇、夏天雄的南方口音。但是只能改这三种口音,其他口音不允许改。不如说公案本,各有特色的书都能学到不同的声调。说赵弼、杜、赵元霸、颜学牙牙学语,很有意思。讲故事的规则是:第一,不允许批量批判字面意思(《聊斋志异》除外);其次,不准你学书上被人骂的话;书中有两个人在说话时,只能用语气区分,不允许用“有人说”。所以,凡是善于讲故事的人,一开口就知道他是个学习者。死去的说书人双厚平、他的徒弟杨云卿和袁洁莹最能描述书中的人物。即使是长袍马褂的书,包括岳飞、岳云和牛皋,也要区分清楚。也有介于袍泽和公案之间的民谣,比如《水浒传》。还有阵中之战,生意上的案子,光棍土豪,儿女私情。这是一本很难讲的书。

那天,双后平说的是《水浒传》,而、鲁和jy的性格完全不同。阮小二、阮小五、阮三对相似而实际不同的面孔,让人听得清清楚楚。尤其擅长讲挑窗帘和裁缝,宋武杀妻,一首《很轻》能讲五天,台下没人愿意传书。杨云卿是唯一能接替双后平的人。说云有两本书,一本是《济公传》,一本是《水浒传》。凡是听杨云卿的,多听几遍也不腻,因为他摇的包袱总是在变,没有死包袱。在过去,潘和田赢得了书店最多的赞誉,享有世界闻名的声誉。以前群夫卿写的《石公案》、《愚公案》最好,有“活黄天霸”之称。任何人要想享受听书的乐趣,最好是听群福清,尤其是后一套的《石公案》和前一套的《愚公案》,往往令听众生厌,并享有40年的盛名。群福清的徒弟很多,都是“荣”,只有一个张荣久能得其髓。还有一个间接的徒弟,汀,可以把他的余公安传下去。《海文泉》算是比较好的公案书之一。中年得宠,会讲《纪公传》和《永庆升平》。每回合结束都要表演“逛西寺”、“破国服”、“转行”等专场,比现在的相声好多了。有几种:《内丹徒西游记》、《外丹徒神榜》、《济公传》。据说《西游记》是道门评书。才创造了几十年,* * *已经传了四代“永远,存在,道,义”。讲书时打渔鼓,卖沉香佛手饼。我听李有元和他的徒弟隗道顺,还有隗道顺的徒弟邢易如和石一江说过《西游记》。到了魁道顺,免了渔鼓。到了“易”这一代,连沉香佛手饼都不会做。李有元以“活猴”闻名,隗道顺以“活八戒”闻名。小时候有很多天都迷上了西游。因为讲《西游记》的时候要模仿孙猴子和八戒的五官四肢,幼儿听完容易出问题,所以家长一般禁止孩子去图书馆听《西游记》。《西游记》在评书界已经失传,再也不能说清幽轩(飞上旧云)只有一个没下海的李俊(隗道顺得意弟子,曾救过隗嚣一命,传承《西游记》,现供职东城某小学,拒绝出版)。

《封神榜》比《西游记》更受欢迎,而双厚平会讲这本书,也是双厚平生前讲的最后一本书。双后平的话很搞笑,神榜里的神仙都被另起外号。比如把长耳朵仙人的耳朵拉下来,弥勒佛就成了,所以弥勒佛被称为“大定子”,因为旗人中下层说所有人都在姓氏上加孩子。有些人觉得双子座太突兀,不会生病,这太迷信了。现在说“的人已经很少了,李还不错。

《济公列传》也是双后坪最好看的,以后还可以说很多,从济公诞生到攻陷汉庙。第二次死的只有杨云卿一个人。云卿说,济公传各有利弊,一是能照顾到济公的罗汉身份,不会被说成妖;第二,增加的素材都是地方风光,尤其是“官方办案”和“斗蟋蟀”。这是因为杨云卿以前是当官的,做尸检是有道理的,就像看见一样。失败是:太详细,太慢。而且他太顾及助人为乐的身份,所以在展现法身时总是未能善用言辞,显得比较矜持。杨云卿死后,刘说《济公传》最好。他的长处是能满足书坊的欲望,给人更多的书听,增添力量渲染帮助大众的力量,他的短处是请假时间长,缺乏细节。

《聊斋志异》自清末德君宗室创立为评书以来,出了不少人才,但也不好说。太文艺或者太俗都不好,典故的解释要天衣无缝,与原著事实相符。

这几年有几个说聊斋的死董云坡,因其儒雅幽默而大受欢迎。我连续听了四个月,记忆深刻。现在最好的一个属于天津陈士和。陈士和可以把《聊斋》形容为世俗之物,但俗而不伤大雅。他的长处是会按键,其他说聊斋的人不会。还有曹卓如,已经是残疾人了。他虽然不如董和陈,但也不差。这几年人民生活艰难,勉强听书也不容易。所以,拔书架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给书,比如隋唐,很常见,但是两个月可以说从隋唐到五代,书的数量是别人的五六倍以上。因此赢得了“八套产品”的美誉,生意大发展。

书茶馆请了一年的说书人。比如年前就订好了,准备设宴招待这位先生。一年叫一次“请支持”,就算死了也得请。有的人不要钱,叫“不买书”。说书人每天的收入按照37%支付,30%给图书馆,70%给说书人。如果有零头,就不付了,还给先生..说书先生遇到老熟人,除了书钱,他给的钱也属于说书先生。比如杨云卿讲故事,曹军博英每次总是多给一块钱。在每个回合的第一天结束时,书上的所有钱都归讲故事的人所有。每个回合的最后一天,所有经常听书的老书架,除了书款,还会给“送别钱”,不管多少,联络感情。清朝以前,北京的禁园是不开放的。当然,故宫、祠堂、社坛、三海都不能开,连什刹海的临时市场也是民国五年才开的。城里除了陶然亭和瑶台,没有什么娱乐场所。那时候大家都是休闲娱乐,所以要去远离城市的地方。夏天,二门有香会、八角鼓,“大花障”、“望海楼”十分繁华。一到五月,朝阳门、东便门、二闸来来往往,游船络绎不绝。河两岸芦苇杨柳,船头唱“莲花落”,不仅热闹非凡,而且清凉爽口。永定门外沙子口还有四家翡翠茶馆,也是京郊有名的茶馆。有一个跑马场,每年春秋两季都很热闹。夏天有八角鼓和曲子,贵族、王公、女演员都要去那里消遣。然后就是东直门外水厂东北的“虹桥茶楼”,规模很大,从明朝到清末兴盛了300多年。清末以前,“赵主姬”曾在此唱过荷花,如今已无瓦。上述二闸、四块玉、虹桥虽然位于郊区,但也不能称之为野茶馆,因为这三家茶馆都是为了娱乐,就像清末民初朝阳门外的菱角坑,都是唱戏的地方。野味茶馆以清幽雅致为主,低矮的土房,用芦苇箔支撑的天花板,藤蔓花障上的牵牛花,泥制的桌凳,沙包的茶壶,黄沙制的茶碗,紫黑色的苦茶。和农村野老头聊了多年,一句话,桑妈,眼睛看到的天上的白云,耳朵听到的青蛙的鼓声和歌声,是”。就我记忆所及,郊区的野茶馆里有这些地方。

麦点茶馆位于朝阳门外麦点东窑,四周芦苇丛生,十分幽静。类似于北窑的“瑶溪关茶馆”。渔民钓到鱼,可以马上去茶馆做饭。万一遇到突然的暴风雨,它们还可以避雨,所以它们仍然可以独自生活。小麦铺附近的水坑里也产鱼和昆虫,尤其是苍白的昆虫,所以养鱼的人每年都要去这里捉鱼和昆虫。前朝皇宫里的鱼柄式,也是把麦铺作为鱼虫的聚集地。从2月到9月,麦子店的野生茶馆真的在路上了。夕阳西下,肩上扛着鱼竿的老人行走在楼房之间,颇有画中人的景象。

刘仆康叶茶座位于安定门西北,四周是菜园,黄花蝴蝶,新的绿床,老的圃橘伴着秧歌,让人想起尘埃。刘仆炕因其土炕而得名。来这里喝茶的,主要以打叶牌为目的,如“打十个铁环”、“打赏”、“打梭子铁环”,也有“打顶牛”、“打天九”等。他们总是以消遣为主,不在乎输赢,所以没有“排九”、“开宝”、“抖谭”之类的名字。每次夕阳西下,胜者自付酒食,一醉方休,然后在月光下奔向城门,也是有趣。

绿柳轩野生茶馆位于河北安定门东河畔。茶馆在一个土洞里,四周柳树环绕,主人开了一个池子打水,里面全是荷花,很有诗意。夏天有棋类游戏和谜语游戏,北面雕几个弓供香火党划过去,能吸引很多茶馆。

葡萄园位于东至朝阳之间,西临河流,南临菱角坑中的荷塘,北有数百株葡萄,古树参天,树篱矮小。在野生茶馆中首屈一指。夏天有谜社、棋社、诗社、酒会,堪称如云。

“上龙”和“下龙”在北京没有外国的井,甜水也很少见。城里的大甜井,每天卖水能赚五十两银锭。而被北京人称为“南城茶北城水”的“北城水”,指的是“上龙”和“下龙”。“上龙下龙”在安定门西北半里,“上龙”在北,“下龙”在南,相距仅百步。清朝鼎盛时期,上龙北面的兴隆寺有一座古寺,地势很高,寺北有水,总面积十亩。寺里的和尚搭起了一个有侧厅的茶室,在后墙开了窗。他们可以远眺西山和北山,燕子掠水数里。给欣赏龙水的人,在雨前煮一壶茶,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寺庙里有一尊300岁的“王叔叔”。花开的时候香笼满院,能吸引一些文人墨客。现在“夏龙”井已经坍塌并被填平了,兴隆寺也成了一片废墟。由于井主三毛先生的经营,只有“上龙”保留至今。一棵古老的空心柳树斜倚在井边,井的东边有一个棚子,井的南边有一颗葡萄,西南边有一个芦苇塘。主人卖茶和酒,还做一些村里的菜和馒头出售。生意还不错。一座大土房建在两英尺高的土坡上。冬天在窗前喝酒,远处的村子里传来卖年画的商品声,仿佛三十年前。

三岔口野生茶馆位于德胜门外西北,靠近钟寺。茶馆东西向,正对德胜门大道,背后有树,三间矮屋。生意相当兴隆。当然,也有很多城里的闲人来这里喝野茶,但主要是因为德胜门水果行的经纪人在这里遇到了西路的水果骆驼。

白石桥野生茶馆在西直门外的曼居基东。清代,白石桥作为三座山火攻归来的将士和满居集巡礼的休息场所,所以白石桥野茶馆至今犹存。高梁桥与白石桥之间,水深鱼腩,柳枝刷水,花影摇曳。玩得开心的人很多,坐船喝酒,在中流漂着,或者在船头钓鱼,白石桥野生茶馆会更热闹。

绿茶屋

清代的茶馆以卖茶为主,同时也为各路工匠提供“救子”、“切口”的服务。任何一个找手艺人的,都会去他站了很久的茶馆。手艺人没活干,可能坐在我们茶馆泡一壶茶就能找到工作。还有清代的茶馆,供普通人“摇会”、“赶会”、“写会”,还有歌迷会、棋社。如围棋国手崔,曾在什刹海茶楼任职,象棋国手那建亭,曾在寺二游轩任职,均为清代茶楼事务。

茶酒馆

茶馆卖酒规模小,不仅不如大酒坛,也不如小酒坊。茶酒馆虽然卖酒,但不备食物和饮料,只在门前卖羊头肉、驴肉、牛肉酱、羊蹄筋等。任何人在茶吧喝酒都是以聊天为目的,酒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