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1.达到* * *知识,乐于奉献。思想决定一切,做好事情首先要有正确统一的认识,然后才能共同行动。鉴于教师认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额外的工作量、辛苦和麻烦。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1)意义意识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学习教育部关于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邀请专家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谈情境、认识、意义、价值,提高全体教师对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意义的认识;⑵致力于意识教育。和老师商量清楚,分配一些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既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道理和文化知识,又能让他们“取长补短”。使教师提高对这项工作价值的认识,从而解除“额外工作量”的心理负担。
2.科学理解,但排除顾虑。鉴于老师担心学生学习国学会占用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我们举办了“学习、行为、效果的关系”的讨论,让大家认识到《弟子规》、《圣紫晶》等具有启发性的读物不仅教育了孩子养成行为品格,也培养了他们努力学习的意志。如果从中汲取营养,改变不良行为,立志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的下降,反而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
3.需求认知与教学激励。针对教师对国学经典阅读的缺失和指导学生阅读讲解的困难,采用精神需求、循序渐进的方法激励教师。(1)读经典,背经典,就是把人变成别人。首先请热爱国学经典的老师谈谈自己阅读国学经典的积极经验,然后在老师之间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让教师正确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母语认知,还可以唤起他们的良知来陶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学生的人格教育质量,从而激发教师“我要读书”的需求。在教师“开卷读经”并指导学生后,我们设立“学习传统文化经验集”,发布教师的教学经验,启发教师读经、诵经,并自我修正;(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讲解。也就是说,根据规定的文章,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来选择课程和讲课。
(二)从教育手段上走出困境
1.走出精神手段的困境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缺乏学科带头人的情况,可以聘请或咨询熟悉国学启蒙教育的老师或专家来校进行规划和指导。比如我们聘请了多年致力于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增城电大退休教师祝星,拟定传统文化教育计划,申报课题,指导日常工作。祝星老师还成立了国学教育实验班,亲自授课指导老师们。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针对缺乏上级教研机构指导的困境,教研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a .请外部老师指导;b .积极参加相关研讨会;c .学习报刊杂志相关文章的经验;d .学校里的老师互相观察,互相讨论。
⑶以“无为而治”为主导评价。《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民不争”“无为而死”。当国学启蒙教育不纳入考试科目时,我们不需要设定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目标,而是“摸着石头过河”,采取教师自觉进行教育行为而不感到压力的方式,让台省王财贵教授对国学产生“不学”、“早学”、“多学”等不同效果,从而自觉唤醒教师的行动,让“不评价”变成“大评价”。比如我们用“经典背诵成绩报告”、“经典背诵抽查”、“学生行为变化报告”、“学习成绩报告”、“班风报告”等形式来检查学习效果,不排名,不颁奖。这些报道不是明确的竞争,而是自然的结果。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还是自觉形成的,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效果喜人。
2.走出物质手段的困境
(1)各种形式的上课。针对没有专门课时难以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问题,我们利用积累的时间和多样化的形式,把每周不少于1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阅读经典。a .利用每天10分钟的下午阅读进行全校广播阅读或各班选读;b .班主任灵活利用班会进行朗读和发言;c .语文和品德老师每节课前要读三至五分钟,讲三至五分钟;d .班主任灵活利用课外活动进行阅读和说话。还有作业让学生回家阅读背诵。
⑵编写简易读物,解决学生一册不足的问题。由于缺乏订购国学经典实验教材的资金,我们采取了a .利用学校办公经费编写简易小读本发给学生;b .从国家(广东版)实验教材中选取部分章节并组织教师打印在A4纸上,装订成册发放给学生。
⑶“见缝插针”挤时间解决教师会议和学生活动集中的问题。
陆游的诗说:“纸上得之,浅也,不知得也。”不考国学启蒙教育,可能发现不了以上困难;如果你不执行上述对策,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时遇到了困难,也尽力克服了。现在我们边做边总结,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本文也建议有关部门在民间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农村小学划拨国学读本经费,解决学生缺书难的问题。让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农村小学师生看到更多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