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废物再利用”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废物再利用》1教案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30-31页,解决的是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多大于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习工具的运行中,能正确地制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少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习工具的运行中,能正确地制定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棍子,语言卡挂图
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操作,理清量与量的关系。
2.通过经营活动抽象出“多于少于”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问题情境
老师:同学们,你们在老师手里看到了什么?(给我看一块电池)
健康:电池
老师:准确的说,这是一块没电的电池。可以说现在是“废”了。
板书:浪费
老师:你知道吗?废电池中有金属和废液,对土壤、水和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饮用水。
老师: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显示了塑料饮料瓶)。
生:塑料饮料瓶)。
老师:这也是“废品”。
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多年也不会腐烂,对农作物生长有影响。
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想想吧。
健康:回收
老师:很好。(重新登上《循环利用》这本书。回收是一个好方法。一些回收的废品可以再利用,那些不能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不,小林、小红和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看吧。给我看看主题图,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些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独立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片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用文字描述给定的信息。
思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与交流。
学生代表举报:小红收了多少?
小青收集了多少?
(如果学生提出两步解决方案,放在题库里。)
老师: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应该如何回答他们?让小组里的同学说说,用你的棍子挥一挥。
与小组中的学生交谈,并挥动你的棍子。
教师巡逻指导。
组织学生举报。
生:放23个小林的,6个小红的比小林的多,再放6个。结果萧红是23加6 ***29,公式是23+6=29(一)。
用棍子挥小青收量。
说说是怎么设定的,有几个小青?
(因为23-4是退位减法,学生可以用棍子把结果放出来。)
第三,巩固练习
1,练习“练习”的1题。
给我看两个盒子。(花生已经放进去了。每个盒子里都有一张便条。让两个学生到箱子那儿去。
分别阅读两个方框中的信息。
仔细听,并写下笔记上给出的信息。
一:我在我的盒子里放了42颗花生。
其次,我盒子里的药丸比他的多六粒。
你会问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第二个盒子里有多少花生?
引导回答。
用棍子挥一下。递归计算。
说完了再说你的想法,怎么解决。
2.练习第二题“练习”。
用一只漂亮的“纸鹤”介绍。
老师:同学们,看这个。
生:纸鹤。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送纸鹤就是送祝福。微笑和顽皮正在折叠!我们来看看这里的数学题是什么。
小黑板显示问题:淘气折叠37纸鹤。笑一笑然后折12一样调皮。
你笑破了几个?
学生理解问题,讨论并说出如何回答。
然后写下来解决。
3.展示口头卡片“接龙练习”,完成第三个问题。
4.完成问题4:引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写出公式的数字。
完成后集体修改。
第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谈论他们的收获和缺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废品回收》教案二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具体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工具的操作中,能够正确地制定公式并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了解废塑料的危害,小组自主讨论交流,理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问题,在学习工具的操作中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引起怀疑的环境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废品的危害吗?你能看着这幅画说它是什么意思吗?
展示“废品回收”的情况图。
第二,交互式解决方案
1.让学生谈论废品的危害和回收利用。
你能问一个关于图中三个学生收集的废塑料量的数学题吗?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
老师:学生们做得很好。有人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吗?
你问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第三,启发引导疑惑
1.能出示小青收集的塑料袋数量吗?公式子计算。
让学生知道要与哪个数进行比较,在挥棒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用公式记录运算活动。
2.看图做个计算。
第四,实际应用
1.算算吧。
小红折了42颗幸运星,小英比小红多折了6颗,小英折了几颗?
2.给希望小学捐书时,一班(1)捐了42本书,一(2)班捐了12本书,和一班(1)一样多。一(2)班捐了多少书?
3.计算。42+34、34+5、56-21、40+25、65-2、78-60、6+32、59-4、24+17
4.看图,提问,写出公式和答案。
(1)大象:我比小鹿高14 cm。
(2)鹿:我身高65cm。
(3)兔子:我比鹿矮11 cm。
(4)熊猫:如果我再长4厘米,我就和鹿一样高了。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和评估
我们请两位学生告诉我们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谁想试一试?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废品回收》教案三;
高一《废品回收》第二册第30-31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少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学习工具的操作中,学生能正确地公式化计算,巩固两位数的加减运算(不进位,不退位)。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情况与加减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
用加减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孩子们喜欢去公园吗?然后,老师会带大家去公园看看。(播放课件)公园里的风景真美。有绿树、亭台楼阁和人工湖...它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欢乐啊!然而,人们给公园留下了什么?你现在喜欢这个公园吗?为什么?你要怎么办?
2.板书题目:废品回收
第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播放课件)
老师:看,这三个孩子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让他们自我介绍。
2.播放课件。
3.指名道姓的说,你从三个孩子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
4.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问什么数学问题?
健康1:小红收集了多少塑料瓶?
生二:小青收集了多少塑料瓶?
5.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弄清楚:解数学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必须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2)阅读:将找到的数学资料和问题一起阅读。
(3)试一试:学生摆好学习工具,试着列出公式。
(4)计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字。
(5)老师总结:要求原数大于一个数,就要用加法,加多少算多少。
6.解决第二个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出解数学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必须使用哪些信息?
(2)学生自主列出公式,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3)学生报告。
(4)老师总结:哦,要求小于一个数的数是什么?应该是用减法算的。少的话就减几个。
7.比较两题的解题方法,进一步明确比小于比大于的解题思路。
8.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听听这位睿智的老人是怎么说的。
塑料埋在地下多年也不会“腐烂”,还会危及农作物的生长。
第三,分层指导和训练,巩固新知识
(展示课件)
1.收集罐头。
2.收集旧电池。
3.折叠幸运星。
第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识
1.老师:你对今天的课满意吗?你学过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可以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