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融入“五育”(一日一读)

在杜英斑驳的森林中,学生们亲手种植的石斛覆盖着杜英树的粗壮树干。“选择樟树、柳树还是杜英树”、“如何种植石斛能让它更好的存活”……学生们分组研究校园内的各种类型的树木,找出哪些树木更适合种植石斛。在种植的第一个月,有些同学几乎每天都浇水。后来他们逐渐发现,浇水过多不利于石斛的生长,一周浇水一到两次为宜。通过成立项目小组,学生经历了“引入情境、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定计划——自主合作、具体实施——指令指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改完善——总结评估、拓展”的项目学习全过程。

这是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的“树上种植石斛项目式学习”,也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作为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黄龙三小建有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多肉植物种植区、石斛种植区、嘉禾果蔬种植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正开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除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学校还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新课程体系:校级校本课程有巧手染坊、航天模型、西点制作、瓯绣等。在家庭层面,是一系列不同年份的家政课程,比如第一年的自力更生课程,第三年的快乐种植课程,第五年的美食烹饪课程。在社会层面,开展了鹿城农商银行“小银行家”、5050广场“小业务员”、花木市场“小维修工”等专业体验活动。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是狭义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生产劳动,也不能狭义地指种植劳动,而是以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和艺术审美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叶总裁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帮助,形成良性循环,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实现“劳动育德、劳动增智、劳动强身、劳动育美、劳动创新”的教育目标。

“探索跨学科融合——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去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该有更高的理念和地位。黄龙第三小学从2018开始,积极探索构建新时期劳动教育新体系,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在黄龙三小,所有学科都有劳动元素,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意识。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中。,我们注重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我们注重专业理解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理科课程中,我们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劳动教育的情况和材料,劳动种类和劳动者极其丰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数学组整理了整个小学阶段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情境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数学老师林克说。林克在讲授“种树”时,用“树苗”来模拟工作,让学生验证自己各种猜测的合理性。在教授了“百分比应用”等知识后,林克搭建了一个模拟交易平台,让学生以商场推广为出发点,扮演不同的职业工作者。

理科也和劳动教育有很多交集。三年级理科教材“动物的生活”单元涉及养蚕。科学老师李安(Ang Lee)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她的学生一起为蚕宝宝设计并建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在真题的带动下,同学们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养蚕历史,蚕宝宝的生活状态和四个不同的生长期,然后查阅资料学习养蚕技能。学生通过绘制设计图案,制作真实模型,设计舒适、有特色的蚕室。结合学校独特的资源——桑葚,同学们采桑、养蚕、缫丝、剥茧,在活动中积极观察、认真记录,感受蚕桑生活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与常规学科相结合,还与拓展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相结合。印有植物图案的围巾,带有自制蓝色印花布元素的镜子,收纳袋,饰有桂花叶脉标本的公主裙...这是一门为期五年的熟练染色工作坊课程。学生不仅学习染布,还制作各种创意作品。

学校楼顶有一个果蔬种植园,是老师开辟的果蔬“空中种植基地”。严立仁老师负责带领学生种植四季果蔬。在收获的季节,除了一部分劳动成果,老师们还会组织学生在校门口摆摊,用义卖所得开展慈善捐赠活动。严立仁说:“在种植活动中,学生体验了种植的全过程,学习了种植技术;当果实成熟时,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我在果蔬种植课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制作用于在家种植的有机肥。听说西红柿修剪后可以扦插,于是我就扦插种了西红柿,现在都成活了。颜老师还带我们种了向日葵、茄子、南瓜等。我们种植园的水果和蔬菜太丰富了!”五年级学生金高兴地说。

“创新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劳动实践更具创造性”

环境文化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边“红领巾农业创新园暨多肉植物种植基地”里大小不一的多肉植物盆栽。这是学生在家政学课程中多肉栽培的结果。从花盆外观、植物品种、拼接等方面来看。,学生需要构思,最后设计出有创意的肉肉形状。在右边的绿色区域,学校安装了两个木制种植箱。每年播种季节到来时,师生们一起种植彩椒、太空南瓜、西红柿树、矮向日葵等不同的科技作物——学生们一进校门就可以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科技农业的神奇。

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里,学生们都在装腔作势地展示每一门国内经济学课程的成果,让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渗透到教室里。这些校园空间的微改造,既满足了城市小学劳动种植基地的需求,又能让学生随时与每一株植物“对话”,实现教育与自然的连接。

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一道菜。在去年学校举办的首届“桂花节”中,语文、音乐、英语、美术、体育老师尝试学科融合,* * *开展了写桂花、画桂花、用英语讲桂花等活动。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学生们在玩桂花、晒桂花的同时,还制作桂花创意作品和桂花美食。

“这是与桂花的美妙约会,师生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这里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点缀,健康生活的启迪,劳动体验的乐趣。”大队辅导员李琳琳说。桂花香包怎么做?美术老师任为同学们讲解、示范制作过程,同学们互相交流,如穿针、缝纫、装袋、串珠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了造型精美、桂香馥郁的香包。桂花香皂的制作比较复杂,需要皂基、橄榄油、桂花干、霉菌。学生学习完相关知识后,先将装有皂基的容器放入锅中,在水中加热至完全融化,然后加入橄榄油,撒上干桂花,最后将皂液倒入印有“黄龙三笑”标志的模具中,凝固后脱模。一块小小的桂花香皂,既融合了学生的劳动和创意,又成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礼物。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需要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学校东南角有一个中国烹饪实践基地。学生毕业时要学会做四菜一汤,包括至少一道瓯菜。“四菜一汤”寄托了学校对学生的祝福,也是对欧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生做饭需要柴火,需要他们在学校的绿地上收集。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土灶,小组成员提前去超市采购,然后洗菜选菜,操纵刀具,做饭上油,擦洗,上菜...学生学习手工制作食物,并愿意为他人服务。学生谢雨晴摸索出了经典大白菜“三线虾”的制作方法。德育主任阮评价说:“学生们在制作“三线虾”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寻找食谱和准备原料。他们还会寻找烹饪窍门,在失败中练习积累经验,再练习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体验。”一位学生家长感慨道:“学校推出中餐制作课程后,孩子们的变化很明显。他们经常在家研究怎么做饭,现在能给我们做一桌好菜了!”冯老师带领的“温州名小吃作坊”生产了永嘉麦糕、灯盏糕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吃。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现在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每一项工作,学校希望形成学生基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年轻的几年里,卫生义务全部由学生来完成。程海苏老师和陈超老师制作了一个值日小视频,并在晨会上播放。陈老师、黄月华老师精心设计劳动值日课,引导学生注意卫生清洁的各个细节。中年学生轮流参与分发中餐、搬运餐具,学生候车室、学校图书馆、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日常维护也由他们完成。高年级学生独立探索如何清洁玻璃,还总结了用食用碱或白醋蘸抹布的小技巧。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劳动教育后,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创造性劳动意识在很多学生中尤为明显。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多元的:一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学生劳动成果的质量和劳动技能,又要评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学生自评与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三是展示评价、分享评价、竞赛评价相结合。

学校还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定设计评价量表,多途径综合评价学生劳动表现。学校开发的“智慧校园”数字化评价系统,将劳动教育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平台可以展示学生劳动的过程和成果,还可以生成积分,学生可以用积分兑换礼物,总积分作为“校园劳动者”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示范评价方面,学校征集各班劳动成果,选取一批有特色、易推广的劳动成果,以推送宣传短文和短视频、现场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文创园展示了学生们精美的剪纸、绘画和布艺作品,走廊里悬挂着学生们的劳动实践手册...学生还会获得相应的劳动分和领取证书。学校不断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我的作品多次被班主任展示在教室里,大家都夸我灵巧,所以我被评为‘小工’。”初三学生周自豪地说,“我记得上学期学校举办了一次文博会,我创作了一幅纸质作品《花开》,在拍卖中被别人抢走了。老师说拍卖的钱会捐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我很开心。原来我的劳动也可以帮助别人。”

在黄龙第三小学,劳动教育不仅在“田间”,更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不应该“为劳动而劳动”,而应该把劳动作为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一门能够锻造人格、实现人生成长的重要课程。对于未来,叶也有相关规划:“我们将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核心,以转变劳动教育学习方式为基点,建立更加系统、完善、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三位一体、三创合一’的劳动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