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古诗词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钱山只是闲着。

五岭兴波,乌蒙服泥丸。

金沙水搏云崖暖,大渡桥铁栏寒。

很高兴看到岷山白雪皑皑,绵延数里,我们的战士们越过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看得很普通。在红军眼里,连绵的五岳不过是微波波的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不过是泥丸。

金沙江泛着浊浪,拍着高耸的悬崖,冒着热气。大渡河上危桥的横架正在摇晃着高高悬挂在空中的铁索,寒意阵阵。更令人欣慰的是,当我们踏上白雪皑皑的岷山时,红军跨过之后,每个人都在微笑。

扩展数据

这首诗的第一联是全诗的先导。开头就说明红军不怕困难,把千山万水的长途跋涉当成了小菜一碟。这里不仅写着红军不畏自然之难,而且明确暗示着被围困的敌军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闲人,不堪一击。

然后,对联、颈联四句从第一联所营造的广阔的外部和内部空间中脱颖而出,进入具体的细节。诗人平静地告诉我们“钱山是什么”。诗人开始习惯于自然地使用他精湛的剑术、美丽神奇的地名和动词。

“武陵”、“乌蒙”、“金沙”、“大渡桥”等一系列地理名词相继出现,既解释了故事的递进,也解释了心理感受所导致的情感递进。艺术造型也极为工整,从山到水。是什么山?

“蜿蜒”和“雄伟”崇山峻岭,但在诗人眼里,就像一个个小浪花,一粒粒小泥丸,不值一提。其实这是红军对一切艰难险阻不屑一顾,视之为小事的艺术再现。

这种再现的艺术过程是通过流动的对比和夸张来实现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这是诗人经历了岁月洗礼、生活观察和艺术修养的你的艺术。

这里的水是什么?金沙江水拍暖崖,意境妙不可言。风景本身如画。诗人在这里没有正面描写过金沙江的战斗,因为当时情况也很紧急。

5月3日,1935,中央红军干部兵团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越过云南鲁公绞盘。九天之后,库亚偷渡过金沙江,歼灭对岸敌军,突破重围。对于如此惊心动魄的胜利,诗人用象征性的通感来掩饰严酷的战斗,却把冰冷的河水写得温暖如春。

它带着不慌不忙的喜悦缓缓拍打着夹江的山崖,诗人得以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如春水在江边。其次是横跨大渡河的冰冷铁索桥。

红军抢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一场恶战。虽然不是一场大规模的海战,但却是一场天才和精锐士兵展现个人的战斗,一场铁血的战斗,一场旋风般的理想战斗。真的叫红军鹰飞越泸定桥。

当时红军刚刚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进攻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就连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也被大渡河打败,结果是悲惨的结局。

然而,由伟大诗人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一举成功地冲过了这座桥。那就是我们从小熟悉的十八勇士,全副武装,爬上悬空的冰冷铁链,攻占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续部队得以如法炮制,一步跨过大渡河。对于这场惊天动地的战役,诗人只用了“铁索寒”二字,让场面生动壮烈。

这两句话里的“暖”和“冷”两个字,包含了无尽的含义,有放松和竞争,有起伏,有自然的光彩。?

最后两行(尾联),诗人终于表达了长征胜利后由衷的喜悦。二万五千里战斗的目的地到了,三军总会近在咫尺,全军都在微笑。(根据毛主席6月1958 65438+2月21的评语:“三军:红军第一、二、四军。

不是陆海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中、下三军。”)更喜这个词用得好,有委婉回肠的意思,喜上加喜。

“三军”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词自然有古汉语的美。另外,按照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指的是当时的红军、二军、四军。这古老的“三军”增添了当代中国人的美,有着绝世的诗意之美!

百度百科-吕奇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