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低水平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确定班级集体的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热爱运动,普遍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头脑中树立“集体”的观念,让他们明白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各种行为规范竞赛和班级中开展活动,如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纪律与健康红旗等。让学生逐渐培养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应该为班级争光,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感的体现,从而为班级的荣誉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实际的德育活动基础上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把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放进去。实践证明,把德育要求转化为每个班级的具体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同学朝着目标奋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与集体同呼吸、共患难,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以做少先队员为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组织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通过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每一个大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进行,每一次得到一朵小红花,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事例,有助于队员理解道德要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弯腰捡垃圾、上下楼梯靠右走、走路轻一点慢一点,让学生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己的事情。
第三,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主战场。延伸课文内容,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东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轻松掌握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开始,我们就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比如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所有学科都可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正逐渐从肤浅、肤浅的理解过渡到更为准确、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的、概括能力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课文进行行为引导,指导学生的实践。这样既能说明道理,又能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既知道为什么要做,又知道怎么做。学生有必要自我比较,确立明确的引导目标,构建多维度的课堂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满足小学生的交往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更好,或者横向比较:看其他做得好的孩子如何做,是否和别人一样好,让学生逐步提高道德意识。
四、建立校内外德育规则,开展德育规范化活动。
比如上下学的路上,不能随便买地摊的零食或者吃三顿,让他们知道地摊的零食不卫生,对人的成长有害。当你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弟弟妹妹时,你应该及时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与他们沟通,让他们至少知道自己作为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感受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五、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家校结合。
可以开展家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家访、家校联系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庭教育经验,活动丰富多彩。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等家校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加强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依托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在调节到内在自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