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基本尊重孩子有什么好处?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尊重孩子的文章。文章主要谈到了黄金法则和语言方面。点击这里:当我们在谈论尊重孩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1)其实我们今天说的都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孩子还不尊重我,我怎么能先尊重他呢?”其实,正是因为我们首先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把孩子当作单一的人,孩子才会学会尊重,最终尊重他人,包括父母。

这就是我常说的:双赢思维,相互尊重,不给对方制造不必要的痛苦和磨难。至少我们可以先在家里实现。亲子关系的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而且,尊重孩子对于安全感的建立也很重要。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通过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及时积极的应对。积极和及时的反应需要以特定的方式尊重儿童。怎样才能尊重孩子?是积极及时的回应。

回应孩子的方式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在具体细节上给予反馈。之前主要是关于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用语言回应孩子。今天,我们继续谈谈尊重孩子回应孩子方式的其他方面。

行动中的尊重,行动中的一些细节可以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因为这样会促进孩子信任我们,尊重他们。

1.蹲下:其实不仅仅是蹲下,还包括坐下、把孩子抱在怀里等。简而言之,就是让我们的视线和孩子的视线平齐。和孩子说话时,把视线降低到孩子视线的水平,看着孩子的眼睛,会更有利于交流。

去年夏天的晚上7点,在社区操场上,普普站在健身器材的跑步机上,准备跑几步。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到了我的腋下,站在Poppy面前,开始奔跑。噗噗不停地往后退,以免被踢到。

“走开,噗噗在玩。”波比停顿了两秒钟,然后开始大喊。“我要玩,你走开,走,走,走。”他看起来很生气,小男孩尽可能快地跑了。“小朋友,小妹妹正在玩,你等一会儿再玩。而且,你踢了她。”我告诉他,噗噗抓着我的胳膊保持平衡。

小男孩的声音仍然很生气。“我想玩,现在就想玩。”他妈妈正在打电话,走过来对他说:“你下来吧,孩子在玩,你要等着。”

看着他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那个小男孩还在跑。“那就自己呆在这里吧。妈妈走了。”看得出来,她一定是被这种类似的情况搞得精疲力尽。我想说些什么,但想到母亲在教育我,我说什么都不合适。

她妈妈走了,小男孩还在拼命跑。我蹲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小朋友,这样不对。我的小妹妹在玩耍。你突然过来在她面前玩,把她挤下去,这是不对的。”可以轮流玩。看得出来你很想玩。你可以等到你的小妹妹下来。"

这样过了不到十秒钟,他的怒气就消失了,平静地说:“我不玩了,让她玩吧。”说完,他下楼走了。这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但也有很多点需要分析。但是,与今天的内容相关的是,当你和孩子说话时,你应该和他在同一高度,即使他没有看着你。

目光平视,看着孩子,表达对他的关心,他很重要。而且,也是一个视角,站在他的立场。因为我们蹲下来会发现,孩子每天看东西,原来是这样的:比如全是腿;桌子上是什么,其实他看不到,等等。会更容易理解他的感受。

2.停下手头的工作:当孩子想说点什么的时候,最好停下手头的工作,蹲下来看着他。我!耶!经典!常!动手吧!不要!敬!比如做饭、打扫房间、做家务的时候...当不可能的时候,解释和描述你在做什么,“我在做饭,妈妈和你都饿了想吃饭,我想快点把饭做好。怎么了?”

如果你能看出孩子的要求很迫切,你最好停下来。我经常停下来跟着她,我发现她想给我看她刚刚拼好的积木、画、饭、钉子甚至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虽然不重要(在我看来),但可能对孩子很重要,或者是他们想分享的东西。描述两个细节,昨天写的,点击这里:基本问题┃你会表扬和鼓励吗?然后你就可以退休回去做饭了。不管重要不重要,如果孩子的欲望很强烈,最好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在行动之前思考如何对待孩子,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这当然很难,因为我们往往会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回应孩子,尤其是在很累很累的时候。所以要逐渐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先停下来想一想再做。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后悔,做完之后会反思。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过程,因为我们都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但是,如果你反思的次数多了,你就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开始停下来,立刻给自己改正行为和语言的机会。最后,我会在开始我的行为之前停下来想一想我想做什么。也许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不必停下来思考,你做出的回应是支持性的回应。这是一个缓慢进步的过程。

事后反思→事中纠正→事前思考→新的条件反应:支持性反应。

有时候孩子需要有人理解他的感受:“你一定很难过吧。”有时候有人需要帮助来解决问题。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他思考更好:“你现在不能动。你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帮忙做吗,还是要告诉你具体方法,自己再试试?”有时候需要注意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需要我陪你画画吗?你想和我一起画画吗?”

无论一个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需要认真去理解。尽可能在行动前考虑如何对待孩子,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以一种方便或者条件反射的方式做出反应,“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妈妈/爸爸忙的时候不要打扰。”“这有什么难的?你为什么为这种小事哭泣?”

环境方面

1.有利于参与: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首先对于孩子来说,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处理好当前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参与。其实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装修的时候,大部分家庭的布局都是大同小异的,这其实说明我们在装修的时候也是“条件反射”,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导致家里一片狼藉。

儿童家居布置更是如此。我们连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都没考虑过,怎么照顾别人(孩子)?其实很多孩子的行为问题都是环境直接造成的,但最后都算在孩子身上。

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

①身高:家具的高度是否适合孩子的身高。婴儿、幼儿、幼儿园后的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其实每个阶段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有轻微的变化。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家庭环境是,无论多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上下铺和书桌。

②物品的存放:包括玩具、衣服等物品的存放是否简单明了,是否容易取放回去。一是影响孩子是否开心玩耍,二是也培养孩子把东西放回原处的生活习惯,三是直接影响家长的家务工作量。所以要考虑现在的存储方式是否适合孩子。

3减少诱惑:孩子本身对很多东西都很好奇,比如电视、糖果、游戏等等。让孩子远离诱惑,减少不必要的战争,非常重要。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就是把我们不希望孩子接触到的东西尽量放在他的视线之外。在这一点上,可以减少很多家长的工作量。

前几年去女朋友家玩,他们家电视放好了;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把锅碗瓢盆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很多家庭家里没有糖等。,这些都把诱惑挡在了孩子的视线之外。

当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还是会接触到。所以,对于这些可以“诱惑”孩子的东西,我采取了“不主动,不拒绝”的“渣男”政策。不主动提供,但孩子不会拒绝。因为他没有主动提供,所以几次都没有遇到。如果他遇到了,拒绝了,那就“吊住了孩子的胃口”,他可能会更想要。但是,如果次数太多,就要和他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