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小学统一更换教材。新语言在哪里?

从2017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将开始使用教育部编写的义务教育教材,现有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京教版等教材将逐步被取代,德育、历史、语文三门科目最终将统一。

新版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引导阅读,并“专攻”当前教学中的少读、不读问题。

新“中国人”在哪里?

1.选定作品的变化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文章的增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了。小学六个年级12册,选读古诗132首,占全部选读课文的30%,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选诗124首,占全部选诗的51.7%,较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首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抒情诗,从各派杂文到历史杂文,从汉代的论文到唐宋的古文,明清的杂文。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也占有很大比重。

《补边本》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如敏表示,《补边本》语文教材不是对现有同类教材的颠覆,而是一种“创新”,吸收了现有版本的优点,更强调遵循教学规律,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他还特别否定了鲁迅在中小学课文中的“大撤退”观点。小学选了两篇,比如《少年润土》,初中选了六篇,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

2.小学一年级,先学认字,再学拼音。

以前刚上学的时候学拼音,然后用拼音认字。这次我会推迟一个月学拼音,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边学拼音边学拼音。这种变化体现了一种更加实用的教学理念。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始感受。“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你、我、他”。温儒敏教授特别指出,这种顺序的改变是有意义的:汉语和汉字被放回了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习汉字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同时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年轻收敛,缓坡。把拼音学习放回一点,可以减少他们对困难的恐惧。

3.采用全新的双线单元结构。

教材在结构上的明显变化是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如“修身”、“爱家”、“文明的印记”、“生命的小船”等)。),而且课文一般能反映相关主题,形成贯穿整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但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赋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名称。

同时,还有另一条线索,即“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必要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习惯、写作和口语训练,被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指导或习题设计中。

4.新教材处理了“不读书”这一普遍问题

“部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和大人一起读书”,意在和学前教育相衔接,从一开始就引导阅读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了“鉴赏式”的写作风格,强调“一书一法”。每次举办“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阅读方法。激发兴趣和教学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比如浏览、快速阅读、整本书阅读、不同风格的阅读等等,都有自己的方法来指导。大部分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是以课外阅读提示为指导。

5.增加精读和略读的区分度。

语文教材“部分编辑版”增加了精读和略读的区分,初中教材由精读变为教读,略读变为自学。教读课程设计丰富,单元介绍、预习、思考探索、积累拓展、阅读、写作、阅读。新教材特别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构建了由“教读”、“自读”、“课外”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结构。

“部分编辑版”语文教材更注重各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前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精读,精读很有用,但是不够。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测、比较、通读全书等。以前不太关注课本和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精读,只考试,但阅读速度很慢,不知道如何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教育部编写的教材增加了各种阅读方法的教学。

真的和以前的教材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