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讨论存在哪些问题及改进策略?

问题:“形式主义”、“走过场”、“赶进度”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不够深入。讨论中,很多同学都在揣摩老师的思路,思考什么答案更符合老师的心意。甚至有的时候,有些学生害怕被老师指责或嘲笑,因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并不在老师的脑子里,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表达不同的意见。这恰恰扼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缺乏独立思考,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改进:

首先,我们应该设计适当的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适合讨论的难度问题,以保证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发挥最大效果。

一般来说,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老师全班教学就可以解决,不需要分组讨论。对于一些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小组讨论。

要注意的一个倾向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也就是说讨论不应该为了迎合时尚和追求形式而组织,每一次讨论都应该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节课的小组讨论次数不宜过多,避免随意性和形式化。

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当学生有问题时,在学生有问题和不同意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老师及时把有争议的问题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辩论,在交流中澄清是非,最后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正确答案。这种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答案多样的情况下,教学中存在许多开放性问题。“开放”的问题,其解决策略和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由于年龄等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难以多角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展示各种思考和结论。

3.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无法完成自己的探索时,就必须寻求同伴的帮助。这个时候,合作是最有效的。

4.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是基于个人需求。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求,小组讨论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效。否则,学生在形成独立意见之前就急于讨论问题。因为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产生从众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要合理构建讨论组。

(1)要在合理的安排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做好分组是前提。合理构建讨论组是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进行分组。

(2)建立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责,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有义务帮助他人进步,对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般有组长,记录员,记者之类的。

(3)学会倾听。首先,分组讨论时,提醒学生小声说话。一个小组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小组之间不能有互动。有实验表明,课堂上最好的状态是老师很难从各组的讨论中听到某个人的声音。其次,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中,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清晰、认真地听别人的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从别人的意见中得到启发和认识。

第五,要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1)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培养。要实现高质量的小组讨论,教师需要长期的培训。教师不仅要提供学习和讨论的空间,还要教授讨论方法,让学生学会合作。提出讨论的要求后,还要注意训练过程,进行必要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

(2)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讨论,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巧妙的指导会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倾听。应指导学生如何反馈讨论结果,并学会尊重和肯定其他小组的报告结果。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达到* * *共同学习,* * *共同发展的目标。

(3)随时控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认为自己与自己无关。他们应该积极参与不同团体的讨论。除了指导学生如何讨论,还要监控学生的讨论是否有效。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话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引导和引导学生的讨论进入讨论的话题。及时纠正偏差。当学生遇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