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水平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和自然灾害也会影响人口增长。
2.人口增长方式(人口再生产方式):①原始型:高而低(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发展中国家水平低)。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拥有最大的净人口增长。
4.人口问题:①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压力大——人口控制(中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太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中国依靠发展生产力)。
第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政治(政治迫害、战争、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与婚姻、亲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好处: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3)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4)为移民地区提供廉价劳动力。
(2)缺点:①造成迁出地人才流失。②增加了迁入地环境压力,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populati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所能维持的最大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度和消费水平。
(二)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划——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是集群式的。
(1)商圈:位于市中心,交通要道两侧——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流量大;支付租金能力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部分河流、铁路、公路经过。
(3)居住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商业区。城市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区域功能区划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区域结构和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
(3)小城市:区域结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层次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区域结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层次高,范围广。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高(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因为气候较凉)。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城市密度高(温带和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位置(两条河流的交汇点、交叉点和入海口)。
(2)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炭)、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城市轴线可沿海岸、沿江、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北方的大多数城市都位于大街的交汇处。
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比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盛,运河淤塞后衰落)。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御、宗教、科技和旅游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成长。
第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二战后城市化的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小城市;②大城市数量在增加;③人口1万的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的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了。②城市地租高。③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地租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的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规模城市化趋势明显。
(2)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扩张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郊区热力环流,空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而言,入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加。
对于河水来说,坡水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容易形成洪峰。
水质——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城市水源。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2.城市化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短缺,④就业困难,⑤社会失序。
3.解决方案: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功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拓宽主干道,建设环路,建设高架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管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知识点背诵法
1,图片记忆法
地理图片可以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适当的使用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图片,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适合高中使用的《中国地图集》配有44幅大小图。有兴安林场、大连新港;黄土高原,华北的棉田;上海外滩,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西沙风光;葛洲坝、日月潭等。课本上有更多的图片。学习相应章节时,首先要看图。如果学习“热带雨林自然带”,先看“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同学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植物特别密集,乔木、灌木、草本混杂,树种很多。地上有大象和犀牛,水里有鳄鱼和河马。树上有猿和猩猩在爬,各种各样的鸟在空中飞翔。学生将感受到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学习教材内容的时候,很容易理解,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进一步分析?所以它与热带雨林的气候有关。因此,利用地理图片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2、类比记忆法
从因果关系来看,基本要素相同,结论必然相同。地中海周围的气候特点是冬天多雨,夏天干燥。因为位于北纬30 ~ 40°大陆西海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冬雨夏旱的地中海气候。南半球的北美、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
3、地图记忆法
看地图,看地图,画示意图等。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易学、快速、简单、实用。原则上,整个学习过程,从学习到复习,都不能离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直观语言,它可以形象、准确地表示地面上的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可以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地理方位和区域范围,显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远近、形状和分布,便于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容易理解地理规律。通过阅读和分析图片,可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敢于探索自然、地球和宇宙的精神。
学习各种气候类型,按图学习,容易记忆和理解。比如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东亚季风,就是全球最明显、最强大的季风区。这是由冬夏季气压场的性质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温度低,形成蒙古和西伯利亚高压区;太平洋东侧相对温度高于同纬度大陆,形成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区。总的趋势是,陆地高压和近海低压自然有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从陆地高压区吹向近海低压区的偏北风,称为冬季风。夏天,温度场和气压场是相反的,所以风向也是相反的。
其实上面的季风题和一些地理题都不是清晰的地图,但本质上你要准确的回答问题,还需要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明亮的亚洲或者世界地图,才能全面准确的回答。
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方法:文理结合,学法并用。
一.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特别是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具有鲜明的科学特征,更需要逻辑思维。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要采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实际运用为目的,注重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结合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要多做习题,重视解题,特别是多画图,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他们侧重于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适合强调文科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还要对现实进行评估和反思。
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时,要多读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你要会看书,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多思考,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
易学易记,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学生必须重视地图,正确理解和使用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种类型的插图,它们与文字一起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学习时,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注重地图的学习和应用。只有图文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让地理变得易懂、易学、易记、易用。
比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内容,一定要结合“全球白昼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平分线到白昼”这一形象来学习,这样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题时才能灵活运用。没有地图很难理解和回答这样的问题。
又如“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图”的学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利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把阅读和看图结合起来,在图上把地理知识一条一条地找出来、落实下来,记忆下来;
平时要多看图(也可以填图),“寸步不离手”(每次可以看几分钟),印在脑子里,在上面重现知识。
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就能拿出一张生动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川河流分布、洋流方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这样才能准确有效的提取出必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掌握,知识连接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重点是掌握“规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哪里?”“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所以其学习方法的重点就是解决如何科学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
高中地理侧重于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索这些规律的成因,为人类形成相应的对策服务。
换句话说,就是要着眼于多重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那些复杂的地理事实,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把握其成因,最终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是理解和应用,而不是记忆。
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是以初中区域地理为基础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影响了高中地理的学习。所以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花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课本,主要包括地球地图的知识,各大洲和海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的地理区划等,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
二、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初中知识时,要及时查阅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的相关内容,注意高中和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将系统的地理知识放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以人地关系为特征。
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具有知识和能力的跨学科特征。
自然地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相关,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相关。对我们面临的高考和综考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