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生平事迹

1932,就读于浙江石霞魏紫小学。

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公立小学停课。1938-1939年在费私塾学习国学基础。

1939年秋随家人迁居上海,先后就读于松江高级中学、晓光中学、南广中学、汇文中学。

1943以来,在上海报刊发表散文、新诗等文学作品。

1944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系,主修西方文学,辅修中文;1948毕业,文学学士。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了中国生产者党领导的反蒋反美学生运动。

1949年2月至5月在苏联驻南京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南京解放后,到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工作;到任后,外事办主任黄华被派往镇江“紫色应时”谈判小组担任翻译,参加中英关于“紫色应时”的谈判;谈判结束后,回外事办社区组工作。

1950年2月调入北京外交部秘书处编译科,任外交翻译。

1952年7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事系外语教研室从事英语教学,不久担任英语教研组副组长;65438-0955,调到新闻系外语教研室任英语组组长。在吴校长的支持下,在我国语言学大师先生的指导下,他很快就进入了语言学界,并多次出席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加语言学界的重大活动。1955以来,在《中国语言》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汉语方言、语言学、汉语语法等方面的论文。

65438-0960,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先在外语教研室任教,任英语组组长。后来加入语言学教研室主持教研工作,主要致力于中国研究。

65438-0970到江西省余江县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部学校工作。

1972-1978,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当时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明清时期中俄关系史及西方天主教在华活动研究。

1978中国人民大学复学,回到语言文学系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后任汉语写作教研室主任,兼校、系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9,晋升副教授。

1984 165438+10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赴英国杜伦大学、伦敦百科全书大学、布列斯托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院东方语言研究所等地访问讲学。

1985,受教育部指派,参加“中美杰出学者交流计划”,应美国国家科学院邀请,在哈佛大学等9所大学讲学。

1986,晋升教授。

1986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心成立后,他主持中心工作,中心改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65438-0987年,受教育部委派担任中国语言学家代表团团长,赴柏林参加14国际语言学家大会。

1987、1988连续两年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退休后,继续从事语言学研究,培养研究生。

自1980北京语言学会成立以来,历任北京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1980-1997)、会长(1997-2000)、名誉会长(2000-2011)。1986-1989北京语言理论研究会会长;1992-1996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1991-1998国家语委委员。此外,他还在中国语言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以及其他单位的各种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