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成绩...不仅关系到我们教什么,还关系到我们如何教,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向往、迷恋和主动探索、追求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和好奇心的源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幽玄。因此,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入门指南。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时机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生动的“我要学”,才能事半功倍。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以下两点体会:

第一,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下课,学生思维没有变化,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段幽默的话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然而我感受到了神圣独角兽的和谐心跳”的情境一旦出现在课堂上,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给学生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式朗读、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等。初二,我在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由易到难。经过这样的热身,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思维也会活跃起来。老师还担心他们上课不积极思考吗?他们还能没有学习的兴趣吗?

二、用有创意的文字介绍营造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指导课。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名诗名句入门。伟大的中国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词人,他们留下了浩瀚的名句海洋。恰当、自然地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引导课文学习,可以收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朱自清《背影》的教学为例,我以孟郊的《流浪的儿子》(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男孩的身体做衣服。出发前,缝了一针,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破损。但多少爱有寸长的草,报三春晖)作为语录,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一种亲情回味。带着这种一家人回味和反刍的心情阅读文本,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文本感染,很容易产生情绪* * *。

2.悬念是由疑惑引起的。古人说“学从思开始,思从疑开始”。对知识的渴求往往是由怀疑引起的。因此,对于记叙文或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量设疑、设问、制造悬念。比如在教《狼》第一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狼阴险狡诈,但另一方面又很可笑,甚至让人觉得可笑。”同学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但怎么会可笑呢?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可笑?让我们看《聊斋志异》中的狼。这种导语的好处是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以讲故事为线索。议论文以说理为目的,以故事说理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因此,以哲学故事为主导,可以唤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比如教吴晗的《骨头上的谈话》,就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有一个年轻的农民工,在被外地老板处罚的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不下跪。大部分人称赞这个年轻人有骨气,也有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有什么不好?’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很自然地引出了‘谈骨干’这个话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和插图介绍新课。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的,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一根火柴,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说:“火柴,这么小的一根火柴,不起眼,无足轻重,但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却发生了一个关于火柴的感人故事。”有了这种指导,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5.利用语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特点来引导课堂。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很多文章来源于自然,能引起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基础实践逐步加深对学习语文与生活关系的认识,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我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自然特征和生活问题作为相关文本的主导,我会顺利导入文本内容。我是这样介绍朱自清的《春天》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成功引入了大部分学生回答的课文。

6.渲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气氛。老师有情绪,学习者才会被感动。在为一篇教学气氛酣畅淋漓、充满激情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努力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的导语是:“1976,65438+10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人民哭泣。然而,“四人帮”阻止人们悼念总理的活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你听,全国人民都在喊:‘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经理——李——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接着是老师的表情朗诵,渲染悼念、怀旧、赞美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第三,控制课堂过程,注重课堂规范。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过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节。

1,调节课堂气氛。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参与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缩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最大限度地与每个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要轻易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做出负面评价。与其高高在上,不如亲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采用友好的教学态度、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方法,营造轻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促使其思考。教师要对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充满热情,用赞许和微笑来表示对学生的信任,从而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程的教学。因此,新课的讲解要求教师通过简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点部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明确重点,让学生顿悟,不给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首先,我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新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重新探索,找到结论,开发智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获得书本知识,还可以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教沈的《黑斑羚的飞翔》时,我就抓住了主题中的“飞翔”,深入主题。文字生动描述了动物世界极其惨烈的一幕,故事惊心动魄,是动物世界的一大奇观。学生们很惊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得知这篇文章后,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深化主旨:“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为下一代建造一条生存之路”,这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可敬的老黑斑羚为了种群繁衍和生存,愿意平静地死去。在飞行过程中,没有老黑斑羚试图苟且偷生而临阵退缩;没有因为生存的机会而互相拥挤和争斗。整个飞行秩序井然...可悲的是,这群黑斑羚“非常奇怪”。当所有的老黑斑羚死在悬崖上,小黑斑羚逃过厄运的时候,“镰刀头羊”孤独地站在悲伤的悬崖上。因为它没有同伴可以携带。最后,在祝福生者的同时,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教室里气氛热烈,新课讲授得很成功。教师也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充满兴趣。

再比如,在《童年的回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死抱着课文不放,一段一段地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好玩”这个词,让学生找出作者描述的几件有趣的事:盯着太阳看,看着蚊子像仙鹤,仙鹤在云中呢喃,在山里游荡,鞭打蟾蜍。并体验作者对它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搜索他们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同情弱者。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主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习得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愿意参加学习活动,真正达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认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老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对问题时要鼓励;出现错误时,要给予指导;当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成功,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习落后,有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同学,需要鼓励。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留给他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学习的热情。但这种鼓励最好是无规律的,看似偶然的。在一些活动中,你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其他团队成员会带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比如表演一个课本剧,老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不能让一部分学生“被遗忘”。

第四,延伸课末的乐趣。随着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应注意引导,意思要含蓄,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比如《童年的回忆》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小时候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下课时在课堂上交流,看谁写得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在课外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学习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4%的小学生上学是因为喜欢学习。学生有许多兴趣和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下棋,唱歌跳舞,阅读课外书籍和报纸,看电视…但他们不喜欢阅读。原因之一是学业负担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老师们想尽办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数量提高作业难度,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查漏补缺”;白天需要早起摸黑背课文,还要没日没夜的写作文...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失去了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心灵早已被沉重的学业负面压力所迷惑,早已厌倦了这种读书方式。他们有什么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精讲细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课业负担减轻,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有益活动,觉得学习不像做苦力那么不堪。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兴趣逐渐被激发。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他们的优点是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项活动产生兴趣后,就会有一种驱动力驱使他努力参与,直到满意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践,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引导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单词接龙、成语游戏写作比赛、猜谜语等。比如教完西门豹,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同时开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②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泛读中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确定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如以“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础书目,分组进行阅读评价。

(3)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建班级黑板报。学生三五成群,你写稿我排版。很有意思。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发展语文能力的舞台。

(4)举办辩论赛,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迸发,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比如“中学生该不该早恋”的辩论。因此,有人称课外活动为第二课堂。其实很多语文学习的成果都是在第二课堂取得的。

再次,搞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施展语文才华。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学会为语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语文课从课堂走向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进行调查采访,然后撰写调查文章。

2.环境调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谈谈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表达对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探索古老的揽胜,记录观察所得,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怀,又能在欣赏中探索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和人生话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简而言之,生命的延长等于语文学习的延长。只要我们关注生活,处处关注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成生活和生存的一部分,成为愉悦心灵、提高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由之路和过程,他们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非凡的快乐,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