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项目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项目

首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和计算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往往通过机械的重复和大量题目的训练,注重计算的结果,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学生不喜欢关于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常常是一种无休止的练习。连老师都不喜欢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见到计算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机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教室里充斥着“你怎么看”“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你经常和我说话。很明显,我们发现虽然学生的思维活跃,场面热闹,但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后来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很多学生不懂算术,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很多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打折扣。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而学习数字和计算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看各卷教材目录就能明白;而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很明显。单从一张数学试卷的简单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占40分,不包括综合应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第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个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学生不主动学习,仅靠老师的硬灌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必须把教师的精心讲解和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容易接受活泼的、有感染力的、有趣的东西。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极为重要。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的越来越多,很多学校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心理层次分配;让学生自信的竞争激励等等。

纵观全球,大多数国家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繁琐的书面计算,但非常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新修订的课程中,日本明确提出增加数学的教学时间,用于“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经验和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探讨并努力构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上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硬性目标,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②学生学会分配自己的时间,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算力全面提升。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

3.教师的目标

面对新课改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难题的勇气和能力。

(2)努力寻找能够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办学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基础训练(铺垫练习)-实例教学(总结规律)-反复练习(形成技能)。在这种“纯计算”课堂中,教学目标始终是记住计算规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实用有效的计算教学。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研究。

有些同学计算能力低,虽然有一些原因,比如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术,没有掌握算法等。,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人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做;有的字迹不规范,数字和操作符号乱涂乱画,数字和符号抄错;有的人没有检查的习惯,只是算完题就去做。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他们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和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电脑习惯。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坚持“熟能生巧”的原则,实施“题海战术”,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产生厌恶和恐惧。仔细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的思维过程,以及如何开展计算课的教与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计算,感受计算的魅力,品味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上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喜欢和理解计算。

3.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概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4.加强口算估算教学研究。

口算也令人满意。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和记忆,直接计算出数字的计算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不仅是笔算、估算和简单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语计算能力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发展数感的过程中,能够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非常有利。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可以估算出近似的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判断计算是否有误差并找出误差原因,及时修正。在学生的日常口头和书面计算中,计算前和计算后的估计都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材的实施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从而初步形成一套以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过程

(1)预勘探阶段(2003年2011月—2004年201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前期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项目论证和项目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理论教学,组织学习,充实实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好研究准备。

(2)研究阶段(2014年2月—2065 438+04年4月)。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教学,开展测试评估和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收集过程数据。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总结阶段经验,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65 438+04年7月)

研究总结和成果展示阶段。班主任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对实践探索进行理论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论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展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反思、提高。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落实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学生在计算课上的态度和思维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准确性的情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立足于研究课题和研究实践,积极总结经验,及时将教学实践提升为实证理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实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