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语言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所谓激励性语言,是指教师用来激发学生思维、坚定学生信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成功的关怀性语言。优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评估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主要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用鼓励性的语言尽可能积极地引导。法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励。”无论哪个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可能地欣赏和鼓励学生,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给予他们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用好励志语言呢?

首先,课堂上的情感触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时,如果能及时得到认可,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满足,形成愉快的心理状态,使类似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被欣赏。因此,准确、合理、富有感情的鼓励性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积极、正面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评价中,有时老师的评价大而不当,指导苍白无力。只是简单的评价“对错”“好坏”,完全没有太多的情绪。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中,老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体验。他们没有感情,不注重激励。评价冰冷简单,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诚实顺从,冷漠无情。其实,往往我们老师一句简单的话,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眼神,一朵小红花,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适时的肯定,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喜悦,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次教研课上,一个学生很胆小,很少回答问题。但是当我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班上很多人都举手了,他也举手了。我很为他高兴。虽然他可能无法回答,但我还是让他回答了。没想到他回答的很好,只是声音太低了。我高兴地对他说:“老师,你的回答很准确。”你想让全班都听到你精彩的回答吗?”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非常高兴。于是他大声重复了一遍答案,全班都为他鼓掌。从那以后,我感觉这个学生明显变了,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声音也大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带动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二,尊重理解课堂题外话

对学生的激励不是一味的表扬学生,也不是“藏着掖着”。只要师生之间形成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对待学生,学生就会逐渐被培养出客观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反思能力,不会因为一些缺点而怀疑自我价值。即使老师指出自己的不足,甚至批评,学生还是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望,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要讲究时机和场合,讲究策略和技巧。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会对某个问题“问接下来是什么”。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草率地对待学生的提问,说自己对该学科痴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他们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你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或者“这位同学敢于提问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那么你就转移话题,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下课再讨论你的问题”。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会在课堂上耽误太久,同时又能让学生保持学习该科目的热情,从而一举数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不时流露出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鼓舞人心的语言,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进步的快乐在于课堂的亮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尝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尽力睁开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话语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和一个说得好的词,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比如“你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这句话真美!”“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考,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出色,表达流畅,充满自信。我很佩服你!”他们的发言中甚至没有值得称赞的字眼,但也可以称赞他们的“大嗓门!”“多么自信啊!”“真大方!”“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