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如何在课堂上观察小学语文卷的书评

首先,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和可解释是观察点的特性。观察只是行为的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到学生和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只能观察到可以观察到的东西,比如人(行为的主体)、频率(行为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持续时间(行为的持续时间)、反应时间(学生接受指令和提出要求之间的时间)和强度(行为的强度和烈度)因此, 我们确定的观测点必须是师生之间的一系列可感活动和现象,如师生之间的问答、解释与辨析、辅导与实践、教师的运动、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同样,确定的观测点必须是可记录和可解释的,其中未记录意味着不可观察,未解释意味着没有观察到。

其次,确定的观测点就是观察者或者被观察者想要观察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上课老师、伙伴的需要来确定观测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需求,所以课堂观察点也不一样。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素养来决定观测点,作为自己提高的参考。事实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需要在课前会上进行协商,确定观察点。同时,课堂观测点的确定也要考虑合作伙伴的需求。形成课堂观察合作的条件之一是有相同的合作目标,或研究一个主题,或形成合作的教学风格,或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就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测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学科教研组这三年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确定具体目标后,需要考虑与研究课题最密切相关的观测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形成教研活动的后续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