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笔下人物的一生
1924毕业于保定六中,考入北洋大学。
1929暑假期间,与地质学教授冯景兰一起参观龙岩铁矿。在冯的影响下,他对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产生了兴趣。王智。
1931毕业于北洋工学院(现天津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1931年7月,王经学校介绍到东北矿务局复州湾煤矿工作。两个月后,“九一八事变”发生。165438年10月,日军接管煤矿,他借口探亲回到河北老家。
1932年初,经同学介绍到汉口六合沟铁厂工作,实现了从事钢铁行业的夙愿。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学习,他被提升为工程师。当时铁厂生铁成本高,企业亏损。怀着“钢铁救国”的信念,他于8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钢铁冶金系1934学习,主要选修钢铁专业相关课程,一年后进行了“钢铁表面硬化”的研究工作。在假期中,我去了维克斯钢铁厂和皮池头肥皂钢铁厂实习炼钢和钢材加工,为提高我的钢铁冶金理论基础和钢铁生产技术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6年秋回国,应上海新和兴钢铁公司(上海第三钢铁厂前身)总经理王二毛的邀请,立即赴上海工作,任副厂长。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中央钢铁厂。王于1937年初离沪参加该厂筹委会工作,并担任矿冶特聘委员。同年5月,在参加了德国提出的初步设计的审查后,参加了一个技术代表团,在严恩宇的带领下赴德国讨论技术设计。洽谈结束后,他到德国克虏伯公司的鲍博克炼钢厂实习,在特钢厂实习倾斜平炉炼钢和平炉电炉双炼钢技术。
1938年初,抗战告急,王、颜恩燮、金、刘刚申请提前回国参加抗战。同年4月回到武汉。当时,中央钢铁厂被迫停止建设。南京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也已迁至武汉,并与军械署联合组成钢铁厂搬迁委员会,计划拆除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的有关设备,在四川重建。他立即被派去参加钢铁厂搬迁委员会的工作,参与解决拆迁中的技术问题。考虑到运输能力有限,后方资源和工厂条件较差,在严恩燮的建议下,决定拆除柳河沟铁厂100吨高炉,选择拆除汉阳铁厂30吨平炉部分关键设备,除初轧外的所有轧钢设备,以及机械维修和耐火材料。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入选设备及时运抵重庆,为大渡口办厂创造了条件。1938年秋,王随搬迁人员撤至重庆,参与大渡口钢铁厂的规划和钢铁厂的设计。
1938年,资源委员会决定兴建云南钢铁厂。65438年2月,王被调到昆明参加工厂的筹备工作。1940秋,厂房工作暂停。165438+年10月,被派往陕甘地区,与地质学家一起调查煤、铁资源。1941年9月调回昆明继续参与云南钢铁厂建设。
1944年初,资源委组织高级技术人员代表团赴美考察。他被派去检查钢铁工业。他首先在纽约和华盛顿收集了美国钢铁厂的设备和规模以及美国钢铁协会战时钢材质量标准的资料,然后参观了匹兹堡琼斯洛夫林钢铁公司拥有的两家钢铁厂。在此期间,经王崇友介绍,被美国矿冶学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1945年初回国后,被借调到战时生产局任物资处副处长,协助美国钢铁代表团,直至抗战胜利。
1945 12他被派往海南岛调查玉林、石路铁矿和东方水电站。1946年3月任资源委钢铁组副组长,负责钢铁行业全面工作。
同年冬,王随资源委员会主任访问华北和东北。回到南京后,他被任命为鞍山钢铁公司的经理助理(即副经理)。1947年4月在鞍山上任,分管技术和业务工作。
鞍山解放时,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离开了马鞍,他留下了5名助手和20多名年轻技术人员。解放后,我在安东(今丹东)学习了几个月。1948年9月调任哈尔滨市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同年6月165438+10月,沈阳解放。65438+2月调回鞍山参与鞍钢复产。
1949年8月,王当选为东北人民政府代表,并被任命为东北人民政府候补委员。
1950年初,鞍钢复产后,调任沈阳东北工业局,评为一级工程师,兼任计划处副处长,参与东北工业恢复发展,继续参与鞍钢生产计划安排和扩产计划审查工作。
1952年冬,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撤销,他被调到北京中央重工业部,任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冶金工业部成立于6月,1956。历任技术部副部长、钢铁部副部长、科技办副主任。
王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改称院士),任技术部常务委员、冶金组组长。当选为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1979—1984)、副理事长、名誉会员。1984退役。退休后担任冶金工业部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东北工学院名誉教授、武汉钢铁学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