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四年级上册“10000000000有多大”三个教案。

#教案#简介《一个亿有多大》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大数的理解》后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应用课程。以下内容我没有准备,供你参考!

蒂希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感受1亿,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可以培养我们对6543.8+0亿规模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米,一把尺子,一个天平,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1)猜猜1亿有多大?

老师: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大数。看,这个数字是什么?(课件演示:10000000)是的,是1亿,1亿吗?猜猜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测,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猜测的量可能不同。)

(2)引言

老师:从学生的猜测中可以感觉到,大家都认为654.38+0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确实如此。1亿有多大?让我们在这节课上学习它。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对数知识和生活经验想象65438+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测,让学生对“65438+亿有多大”充满好奇,产生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示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老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非常薄。1亿张纸叠在一起呢?猜猜它有多高。

2.老师:每个人猜的都不一样。65438+亿张纸叠在一起有多厚?先说1亿张纸有多厚。

(B)确定研究方案的总体局部规划

1.老师:如果要研究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厚,真的需要找出1亿张纸直接叠起来测量吗?我不能直接测出来怎么办?(可以先测一部分纸的厚度,然后算出654.38+0亿张纸的厚度。)

2.老师:这是一个好方法。从局部取多少张纸来计算整体?(10, 100, 1000 ...)

3.老师:你想到362,1510了吗?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数倍,所以很难计算)

4.老师:那就说说应该怎么学吧。(首先测量100张的厚度,计算出100是100的几倍。只要把100张的厚度乘以几倍,结果就是100张的高度。)

(3)实验:测量和计算。

1.老师:你知道怎么做吗?那么我们就以100张,500张或者1000张为一组来测量厚度,计算1亿张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为A、B、C三组:

A组:测量100张纸的高度,然后计算100万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500张纸的高度,然后算出6543.8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计算100张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D)65,438+0亿代表制的建立

1.老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的研究成果吧。

(1)A组:100张纸约1 cm厚。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 = 100000(厘米)= 10000米。

(2)B组:500张纸,约5cm厚。

100000000÷500=200000

5× 200000 = 100000(厘米)= 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厚约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 100000 = 900000(厘米)= 9000米

(4)老师:为什么计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越小。)

2.建立1亿的表示法。

老师:65438+1亿张纸大约是65438+100千米高。你知道65438+100千米有多高吗?

老师:世界上有哪些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8844米)的高度堪比1亿张纸。你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老师:我们站在6543.8亿张纸上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

3.总结:我们如何研究1亿张纸的高度?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设计自己的方案,再体验一遍

(一)确定主题

1.老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关于1亿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1亿粒米是多少?1亿大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

2.老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先测多少?怎么算?),然后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3)报告

1.1亿粒米是多少?

(1)100米粒重约2g。

100000000÷100=1000000

2× 1000000 = 2000000(克)= 2000公斤= 2吨

(2)老师:如果一个人一天能吃500克大米,那么6543.8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久?(一年365天)

2000000 ÷ 500 = 4000(天)

4000÷365≈11(年)

(3)老师:中国大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全国在1天内可节约约13亿粒大米。这饭一个人能吃多久?

13×11 = 143(年)

(4)老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够一个人吃一辈子。你怎么想呢?

21亿秒有多长?

(1)1000000÷60≈166667(点)

1666667÷60≈27778(当)

27778÷24≈1157(天)

1157÷365≈3(年)

(2)老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但是1亿秒是三年多,更准确的说是三年零62天左右。你怎么想呢?

老师:是的,1秒很短,只是一眨眼的时间,往往被我们忽略,但是当1秒1秒加起来,我们就在这一眨眼的时间里浪费了三年多的时间,这就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项目研究和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从局部计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学生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在活动和交流中发展数字感。同时,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节约粮食,珍惜时间。

第四,总结

老师: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是再大也是从1开始的,积少成多。节约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偏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感受1亿,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以用倍数比或者归一化的方法来帮助回答关于1亿的问题,可以借助计算器处理更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讨论、计算的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乐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情,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用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老师:一个多媒体课件,天平,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尺子。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1,老师给你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一个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象棋,并把它献给了国王。从那以后,国王迷上了下棋。为了表达对这位聪明的大臣的感激之情,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陛下,请在棋盘上放些米粒。在1格中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直到第64格。国王笑了:“你这么笨,就一点点米?”大臣笑了笑,慢吞吞地说:“陛下,您的国库里恐怕没有那么多米吧!算了,我只要28格的米。请允许我带他们回家。”同学们,猜一猜,盒子28里有多少粒米?

2.学生猜测

3、验证guesser: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我们来看看。

课件演示:棋盘号1,方格2,方格3,方格4,方格5,方格6,方格7,方格8,方格9,方格10,粒(单位:粒)1248 1632 64128256 51265438。14网格15网格16网格17网格18网格19网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20号网格21号网格22号网格23号网格24号网格25号网格26号网格27号网格28号网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 7216。

老师:原来第28个盒子里有这么多谷粒。你猜对了吗?

老师:我们把米四舍五入到一亿,就当是654.38+0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猜有多少大臣会把1亿粒大米带回家?但是1亿粒米是多少呢?

(板书:1亿有多少粒米)

学生猜(可能情况):一(几)袋大米可以装满一(几)间教室,一(几)辆卡车,1000公斤...

2.设计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大米相当于多少?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你想想,怎么证明?如果学生答不上来,老师引导: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米饭的量?能否找到计算6543.8亿粒大米质量的方法?学生发表意见的可能情况:称1亿粒大米,先称100粒大米,然后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以1亿粒大米,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按倍数比计算)先称取10g大米,然后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以1亿,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老师要求:选择一个方案,四人一组计算6543.8亿粒大米的质量。请把计算过程写出来,方便后期报告,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报成绩,老师在黑板上写,感受654.38+0亿粒米的数字。

6.延伸: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到654.38+0亿粒大米重2吨(多媒体演示题)。中国有6543.8+0.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654.38+0粒米,全国每天就可以节约_ _ _ _ _ _ _ _ _粒米,相当于_ _ _ _ _ _。学生回答,老师:只要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节约那么多米。以后要爱惜粮食!

7.总结方法:老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粒大米的重量。谁能告诉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老师总结方法:

第三,合作探索和再体验

1.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大米。关于1亿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2.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提问。可能的情况:65438+亿张纸的厚度,65438+亿枚一元硬币的厚度,65438+亿人的质量,65438+亿秒的长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3、学生活动:4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每个小组汇报研究成果,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66.449公里,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公里,65438+100万米,连续行驶约1429小时,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能飞800公里,连续飞行125小时大约需要100万米,只要五天以上。飞船每小时能飞5万公里,1亿米的飞船只需要2个小时。?6543.8亿张贺卡有多少张?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每人每年消费两张贺卡,就需要6543.8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的校园面积!体内“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次,1亿次心跳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约2.5年)的心跳次数。据统计,在10儿童的皮肤表面,特别是皮肤褶皱和指尖上,大约有1个微生物。一个成年人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20克)中有6543.8+亿个红细胞。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和归纳

1.你现在心目中的1亿有多大?

2.谁能为今天的课选择一个话题?(板书题目)

3.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想法和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评语)。

如果学生回答“我知道怎么估算”“我通过学习知道6543.8+亿是个大数字”等。)老师总结: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像654.38+亿这样的大数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六、从三个作业中选择一个:

(1)收集大于1亿的数字及相关数据。

(2)收集一个大于1亿的数,并设计自己的方案,与同行比较,看谁的方案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关于1亿有多大的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理解一亿以内数”和“理解一亿以上数”两部分组成。大数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对大数的理解不仅是对万以内数字读写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从对一万以内的数的理解到对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的理解,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拓展。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得到直观的感受。学生在阅读和书写大数时经常出错,这往往与数字概念不清、缺乏丰富的数字感情有关。因此,在“大数的理解”单元之后,安排这一综合应用,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猜测、实验、推理、比较的过程,利用想象得到的材料,充分感受6543.8+亿这个数字。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字的感知和体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含义,建立数字感。数学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学生发展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学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在案例分析中学习解题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654.38+亿这个数字的大小,了解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情。

(1)创设情境,培养数感。

对学生来说,大数是抽象的。教学以“悉多应该得到多少粒”的故事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示了小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学生对对数的理解由小到大的变化。开放式问题“你能猜出65438+亿粒小麦是多少吗?”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学习活动上。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了,学生结合具体的量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一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生活实例中可以想象的材料来把握数字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数字654.38+0亿有多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件中从数据、长度数据、面积数据、时间数据、重量数据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的具体材料,与学生息息相关,使学生形成了生动的表象,当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资料是综合知识的介绍,是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渗透。这种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感情,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数感是一种选择性很强的精神感受,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数学情境,有的同学机智,有的同学跑题。这些表现都直指个人的数学气质。讨论、做、写和评论...“智慧在指尖”,“灵感来自思维碰撞”,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 * *受到启发,* *也在进步。

提索

教学内容:33-34页。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操作实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他们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经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自己练习操作,让他们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度:

形成1亿的空间概念。

活动准备:

纸张、书籍、大米、大豆等。

活动流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实践-总结-表达与交流。

第一阶段: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定义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材料进行描述。

一亿的规模,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一亿的规模。

2.建立研究问题。

举例:一亿粒大米是多少?

一亿学生合起来占多大空间?

口算一亿过这道题需要多长时间?

一亿枚硬币叠在一起有多高?

(坐车或坐飞机)走一亿米需要多长时间?

一亿个红细胞有多少滴血?

一亿滴水是多少钱?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树?

3.制定一个活动计划。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在活动记录表中填写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及分工。

阶段2:动手实践

各小组按计划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和计算的过程记录在记录表格中。教师在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学生活动。

第三阶段: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况描述一亿的规模。

第四阶段:表达和交流

1.每个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总结。

进一步想象1亿有多大。

评价小组的活动过程。

课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