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善于从旧知识中挖掘新知识,从所学中提出新问题。
新知识通常是新颖的,或者可以产生新颖的内容。学生通常对新奇的内容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介绍绘画的“工具箱”时,我先给学生们讲解和演示了“铅笔”和“橡皮擦”的用法,然后设计了教学任务:创作一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作品。学生们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精美,大多能鲜明地反映主题。有的反映中秋节月下赏月的情景,有的作品反映过年看花市的情景,有的作品表现端午节划龙舟的情景。但部分学生作品的图片所反映的主题比较模糊,围绕图片上的意象无法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然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在作品的适当位置加上相应的文字描述来解释画面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中的“文字”工具,给自己的作品添加相应的文字描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快,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文字”工具,包括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等。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一些学生添加水平文本框并输入水平文本内容。一些学生改变文本框中文本的方向,以匹配绘制图像的排版。一些学生甚至在文本框中输入诗歌内容,以配合表达的主题。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会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动力,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提出贴近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知识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讲装饰PowerPoint幻灯片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要求有艺术感的文字标题,图文混合结构。制作作品时,同学们的情绪都很高,上交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用自己的名字作为艺术词的标题,旁边是学生本人的照片;有的在文本框中输入自己的考试成绩,并用艺术化的文字标题标明哪些考试成绩;有的用自己的随笔作为文本框的内容,随笔的标题用艺术化的文字制作;有的同学甚至用“画图”程序画一张自画像作为图片插入幻灯片,然后在文本框里输入自己的爱好。我在全班展示优秀作品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设计的富有想象力和特色的个人简介,让同学们对学习制作幻灯片更感兴趣。课后,很多同学围着我,让我重新安排学习任务——做自己的个人简介。他们还向我保证,这次我会做得更好。可见,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成为知识的向导,这种情感意象活动可以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反过来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引导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取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联想和分析,从而提出各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一旦被触发,学生的精神需求被触动,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讲“幻灯片插入超链接”这一节的时候,给同学们看了一个介绍广州新八大景点的幻灯片文件。我告诉学生你想看哪个景点,老师可以打开相应的幻灯片。学生们看到老师把指针放在景点标题上点击,就打开了相应的幻灯片。他们都兴高采烈,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有的吵着要动手操作,我才分配任务。我接着演示了插入超链接的操作,然后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我可以用图片作为超链接的对象吗?我可以使用图形作为超链接的对象吗?学生实际操作时,我叫学生观察超链接窗口中链接对象的位置。当学生正确选择超链接对象的位置时,我问学生:在插入超链接窗口中有一个“新建文档”按钮。它的功能是什么?在“插入超链接”窗口中还有一个“电子邮件地址”按钮。它的功能是什么?学生们最初没有注意到这两个“按钮”,所以我鼓励他们点击它们,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链接到新文档和链接到电子邮件地址的区别。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把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邮箱。因此,许多学生可以将他们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
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多方面的想象和分析,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鼓励独立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某项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绝对服从老师或老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举个例子,我在讲“收发邮件”的时候,把收发邮件涉及到的知识问题都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档案,通过阅读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邮箱,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的链接,有的同学不知道哪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的链接查看相关信息。在这一段学习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中锤炼和提高的。
第四,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差异很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分歧必然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有一定统一要求(如简单操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个性发展和创新。
大一的时候,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调查内容是有没有接触过电脑,掌握了什么操作技能,学过什么软件,接触过什么软件,家里有没有电脑,能不能上网。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具体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充分发展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设置幻灯片背景时,我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向高层次的学生提出要“熟练运用‘应用设计模板’改变幻灯片背景,根据幻灯片主题的需要自行设置幻灯片背景”;要求中等水平的学生“掌握运用应用设计模板改变幻灯片背景、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过渡、纹理等特殊填充效果”;低水平的学生只要求他们“使用‘应用程序设计模板’改变幻灯片背景,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
又如学习“幻灯片中文字的编辑排版”时,在讲解修改文字的方法后,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点指导中低水平学生如何在幻灯片中设置有序多变的版面,通过设置美观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来说,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开发创造潜能,产生创新作品。
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五,创造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创造环境。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造和想象。学生能否有一定的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也是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当我在讲解如何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我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使用PowerPoint为他们的亲友制作一张漂亮的“明信片”。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明信片”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出现了许多有创意的电子作品。有介绍名胜古迹、名人、动物甚至明星和他们自己的明信片。学生的这种创造过程,既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实践表明,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同时产生火花,产生创造性的思想。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主人和知识鼓动者的角色,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足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